邦交國之所以能成為北京制約台灣的談判籌碼,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灣想要滿足現代國家構成要素中的「外交承認」。現實而言,拉美、非急需金援的「南方國家」是台灣最容易拉攏的對象。
然而,北京也正是緊抓「外交承認」說,一次次地以銀彈挖台灣牆腳,並在與諸國的建交公報中否定中華民國主權國家身份。以中甘復交為例,甘比亞政府在建交公報中「承認一個中國」,並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還保證「不會與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台灣若執著於「外交承認」是國家構成基本要素的理論主張而不惜血本爭取邦交國,那麼北京挾中國大陸廣大市場和厚實資金,有絕對的實力吸引各國孤立台灣。
此外,我們必須認識到,北京爭取「南方國家」不僅僅是為了抑制台灣,更是實現大國夢的國際政治戰略布局。美國與歐盟一直是非洲與中南美洲國家最主要的援助方,但歐美北方國家往往以援助取換「南方國家」同意改善人權或者開放市場等附帶條件,於是北京「不干涉」、「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國際援助模式,自然成為「南方國家」尋求奧援的另一選擇;而中國則得到南方盟友的支持和西方的國際政經秩序「叫板」。
考量台、陸實力懸殊的現實和北京全球戰略利益難有退讓空間,兩岸若陷入建交大戰,尤其是以金援外交拉攏「南方國家」,恐怕只會使台灣陷入錢坑泥沼之中,不僅徒耗國力而且與友邦的關係仍將朝不保夕。是故,未來台灣是否要執著於邦交國的數量,有幾個思考方向:
首先,「外交承認」僅是理論之一而非國家構成要件的必須。1933年美國與拉丁美洲18國簽訂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對國家的定義廣為援引,該條約明訂在領土與人民主權、有效統治的政府、與他國往來能力之外,「外交承認」並非國家基本要素。法理上,中華民國毫無疑問是主權獨立國家;但現實上,台灣的國際地位更多程度取決於國際政治中的大國競合,非僅國際法層次的問題,因而台灣是否為主權國家既然不取決於小國的「外交承認」,那麼台灣是否需要和北京在邦交國數量上從事「針對性的競爭」?
再者,台灣應更專注在與國際社群建立並深化實質關係,在國際事務中擁有角色、承擔更多責任。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參議院第2426號法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正代表著台美實質關係所發揮的作用。台灣雖然僅有22個邦交國,但在83個國家設有119個駐外機構,這表示國際社群需要台灣,台灣有能力且應該發揮自身制度優勢、文化優勢、經濟稟賦等軟實力吸引國際合作並擔負國際責任。台灣越被國際需要,台灣的國際地位就能更穩固。
中甘建交既是北京對台的預警,同時也是北京觀察新政府行為模式的壓力測試,我們宜謹慎應對,但無需因憤怒而對抗,亦不必因惶恐而一味迎合北京期待。新政府應思考外交資源的配置,避免未來兩岸在國際上陷入針對性競爭,另方面要避免邦交國成為北京逼迫台灣政治讓步的籌碼。
【圖片為甘比亞總統出訪台灣資料照片,圖片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