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別有用心? 撤國父遺像觸動敏感神經

中央廣播電台/歐陽夢萍 2016.03.17 00:00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後,便宣示要推動「轉型正義」,使得這個縈繞了十多年的名詞又成為台灣社會的共識,但是,當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提案要求撤掉國父遺像時,卻引發爭議。究竟撤除國父遺像算不算是實現「轉型正義」?國父遺像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意涵?

『(原音)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台灣公家機關的重要典禮及儀式中,這是必備的程序,但在這波「轉型正義」的聲浪中,撤除國父遺像也成為目標之一。

◎立委提案撤國父遺像 被批文革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在上屆會期便曾在立法院提案,要求撤除國父遺像,但遭居多數的國民黨團阻擋,如今民進黨在立法院單獨過半,高志鵬舊案重提,雖然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並未對此表態,仍掀起軒然大波。

高志鵬認為,不論是憲法或相關法律,都沒有尊孫中山為「國父」的法源,這是蔣介石為了鞏固黨內的地位、為了標榜法統,所創造出的神話。高志鵬:『(原音)1940年的3月28號,因為遷都重慶,在重慶的國民黨中常會做成決議,擬請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我們為什麼得稱孫中山是國父、稱孫文是國父?不是我們決定的,是國民黨中常會決議的。』

對此,民進黨立委多表支持,認為這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國民黨則痛批這是在搞「文革元年」。

事實上,如同高志鵬所說,國旗、國歌才是國家的象徵,全世界民主國家也少有懸掛領導人肖像並行禮,但為何撤下國父遺像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追根究柢,藏在國父遺像背後的,是台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及兩岸的特殊關係。

國民黨代理主席黃敏惠批評這是「去中華民國化」,中國大陸國台辦也表示這是「司馬昭之心」,可見得撤下國父遺像不會被單純解讀成「轉型正義」,而是牽涉到「中華民國」及「維持現狀」2項台灣社會目前最大的共識。

◎孫中山可成為兩岸共識

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暨政治系教授周志杰便表示,孫中山在對岸也受到尊敬,既然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強調要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孫中山會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象徵。周志杰:『(原音)孫中山反而是現在台灣政治氛圍上是一個具有聚合能力的,要比較貶抑說,也是一種偶像,或是民進黨應該可以利用的一個人物,因為小英其實也強調維持現狀,也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處理兩岸關係跟宣示當總統。』

周志杰認為,撤掉國父遺像的正當性不如撤掉蔣介石等須為威權統治負責的人物銅像。他指出,目前台灣從史觀到公共政策都有統獨意識形態雙峰化的現象,若民進黨執意要撤,將激化藍綠及社會對立。尤其台灣內、外情勢日漸嚴峻,已不容內部再清算、鬥爭,而是應該往和解共生、往聚合的方向,所以與其要撤掉國父遺像,不如在228事件、白色恐怖的真相、補償及和解上處理得更加周延。

◎撤國父遺像不涉主權 應理性討論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楊泰順則認為,國父遺像是圖騰膜拜的問題,無關轉型正義。

楊泰順指出,過去國民黨為了維持在台灣少數統治的合法性,有點過度誇大孫中山對中華民國的貢獻,何況在民主社會中,不應把所有功勞歸於一人,加上國父遺像和主權象徵也沒有必然關係,所以他贊成撤掉國父遺像。

楊泰順認為,民進黨常說審議式民主、公民參與,台灣社會可以針對這件事心平氣和的討論,只是民進黨立委在政權還未正式交接就拋出這個提案,就像要刨國民黨的根,當然會引起國民黨的反感及激烈反應。

楊泰順並進一步建議國民黨的新領導人應豁然大度,將過去一些黨國不分時期既屬於黨、又被拿來做為國家象徵的東西都放棄。楊泰順:『(原音)因為這是歷史遺留下的做法,現在既然已經民主化,你就坦然說我們願意把國徽送給中華民國,不要再用了,這樣民進黨就少了一些作文章的基礎。』

「轉型正義」是所有從威權獨裁轉型至民主的國家要共同面臨的難題,不僅牽涉政治層面,更必須有道德的正當性,而實現「轉型正義」,就是為了要修補過去的傷痕,構築國家社會的未來。因此,在實現的過程中如何防止遭到濫用、無限上綱,甚至淪為政黨的清算鬥爭的工具,且避免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製造新的傷痕,將是未來政府要謹慎拿捏的界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