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明確說,朝野協商還是應該由院長主持,這樣的提案不符合實際情形,並不妥當。國民黨團執行長賴士葆則認為,這樣的提案是要壓縮小黨空間,讓民進黨行使多數暴力時,可以壓縮小黨的空間。
柯建銘在角逐立法院長失利之後,與蘇嘉全之間的互動就是相敬如賓、行禮如儀。兩人競爭時造成的心結,想要在短時內化解並不容易,但以老柯的級數,也不至於弄這麼一個難看、落人話柄的法案。
過去外界只看到所謂的「王、柯體制」,看似大小事都能決定,兩人呼風喚雨,決定國家大小事,卻沒有看到兩人背後的難處。王金平如果不是因為很多事情朝野協商不成,沒有辦法獲得馬英九的體諒,被認為是從中作梗,怎麼會落到今天的地步。而柯建銘在民進黨少數執政的八年,又是怎樣在行政、立法之間周旋,才成為民進黨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一屆立法院大換血,新手立委一堆,四個黨團、朝野異位,又有立場堅定、難以協調的時代力量,無論怎麼算,議長都不好做。對於柯建銘來講,負責協商成敗是當上院長才必要的承擔。既然沒有爭到院長,當然最好是把所有的疑難雜症都留給蘇嘉全處理,何苦自己主動去「挑屎」?將來行政院的政策無法通過,還可以推給蘇嘉全,至少各攤一半的責任。(過去國民黨好幾任的執行長,就都是把法案、預算無法通過,歸咎於王金平的因素。)
民進黨這次喊出的「議長中立化」,從一開始就是帶有騙選票成分、不切實際的支票。「議長中立化」聽起來很美好,但同樣一個「議長中立化」、退出黨團運作,如果是不同人,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假設議長是對立法院熟悉的柯建銘,自然仍有很多辦法可以影響黨團、影響朝野之間的運作,儘可能地讓議事朝他希望的方向進行。但換成對立法院相對陌生的蘇嘉全,退出黨團運作,沒有多數黨的直接奧援,就變成空殼院長,手上也沒有任何協商的籌碼,就成為只能主持院會的敲槌機器。(王金平、柯建銘的籌碼是累積的,不全是所屬政黨給的,但蘇嘉全卻連累積的機會都沒有。)
雖然柯建銘不可能傻到去用「搶協商」的方式來架空蘇嘉全,但民進黨內各派系並非沒有架空蘇嘉全的打算。
民進黨重新奪回執政權,民進黨內各派系對於政府職務、資源的分配,都有很高的預期。但從蔡英文在立法院長一役「棄柯保蘇」開始,到即將上台的新政府布局,民進黨各派系逐漸意識到,蔡英文似乎的確想要往「聯合政府」的方向走,並沒有打算要大量啟用民進黨籍的人士,讓各派系能夠雨露均霑。
目前看來,除了在立法院長一役與蔡英文合作的新潮流系之外,其他派系能夠分到的位置,都遠遠不符合派系的實力。雖然蔡英文率領民進黨重返執政,黨內人士對於總統也抱持一定的尊重,但各派系仍然有相當大的不滿;這也是蔡英文最後不得不宣布兼任黨主席,親自坐鎮中常會的理由。
英派和新潮流,在民進黨中常會有過半的實力,足以壓制其他派系。但民進黨立法委員多達68人,狀況遠比中常會來的複雜,在黨團自主的原則下,英派與新潮流聯手也未必有人數的優勢。所以蔡英文不得不在還有兩個月才就職、閣揆、閣員都還沒浮上檯面的情況下,提前成立「黨政平台」,並透過這個平台插手立法院的運作。
只是每個政策或法案,個別立委都有不同的利益、選票考量,黨政平台也不可能大小事都管。除非有新的狀況獲解決機制出現,立法院將一直都會是各派系展現實力,向小英爭取資源的主要戰場。而弱化蘇嘉全的角色,就等同於降低蔡英文在立法院的影響力,這符合派系和民進黨立委的共同利益。
為了解決這些大小紛爭,蔡英文最後可能不得不回頭仰仗柯建銘在立法院的經驗跟人脈,賦予柯建銘更大的權力。這恐怕是蔡英文始料未及的,也和他原本想法背道而馳。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