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長壽劇/劇作家們賣腦賣血的爆肝戰爭

NOWnews/ 2016.03.09 00:00
記者阮馨儀/專題報導

一部戲劇的製作,往往是在許多力量拉鋸下完成的,包括收視、預算、參獎、電視台理念、觀眾要求等等。近幾年來大打收視率戰爭的長壽劇,成為台灣影視作業的特殊生態,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作出最大的發揮,成為劇作家們賣腦賣血的爆肝戰爭。

對於邊拍邊播的ON檔戲,編劇幾乎天天面對趕稿壓力,又必須不斷關注吸收時事資訊以及全球流行戲劇的火紅元素,以做為吸引觀眾的指標。電視台為了迎合觀眾收視口味,收視率成為劇情走向的圭臬,編劇不得不學會適應市場,卻也因此限制了編劇的自主性。

▲金鐘編劇吳洛纓,作育英才不遺餘力。(圖/資料庫)

台灣的編劇環境,多以製作人(或製作單位)為首,形成了由「編劇統籌」帶領「協力編劇」的生態。統籌主要負責決定分場事件,協力編劇負責把橋段寫得動人。此外,有時亦會有「寫手」助陣,寫手不需要思考劇情邏輯,純粹負責分場劇本填空,讓編劇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創作出劇本以供ON檔戲拍攝。長久下來使得劇本失去完整形塑,造成許多吸睛卻荒謬狗血的不合理劇情。

金鐘獎最佳編劇吳洛纓,作育英才不遺餘力,她曾在《娛樂重擊》專欄中,表示台灣編劇班每年至少產出210個有能力的編劇人才,卻嘆「我們養成了編劇,但依然把他們當成工具,而且沒有想過怎麼保護他們,或者教他們保護自己。」

借鏡日本 台灣能為編劇們做什麼?

吳洛纓指出台灣編劇人才面臨的困境,沒有工會、沒有合約保護、沒有經紀人制度、沒有劇本費議價空間,為了生計,編劇們必須配合製作方,一再忍受資方提出對劇本不專業的意見,以及不合理的工作條件,因此造成人才對產業失卻信心,扼殺創作人才。

相較之下,日本戲劇製作費的10%左右提撥給編劇,以期保障創作的積極性,而且戲劇開拍前,至少定本得完成一半以上,開播後也要有一定數量的存檔,避免粗糙趕戲。

▲吳洛纓呼籲尊重專業,「拍攝戲劇的是一群『人』,不是生產工具」。(圖/翻攝自吳洛纓臉書)

在尊重編劇專業的工作環境下,日本知名劇作家的權力大於導演,對整體戲劇走向有著決定性的決策力,甚至可以決定劇情、對白、導演、演員等收視關鍵,造就大牌編劇的不敗傳奇。

吳洛纓表示,台灣的文創產業說得頭頭是道,但很少提及基層勞動面,編劇班一班又一班開,然而製作條件卻愈來愈差,製作方開始省便當錢、省人事費,忽視人才專業。她呼籲,「拍攝戲劇的是一群『人』,不是生產工具」,工具用久會壞工具有限度,人的價值卻有無限可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