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從一台保時捷談起

蕃論戰/程凱/專欄 2016.03.09 00:00
台灣三月四號及五號最重要的新聞是甚麼?不是聯合國通過對北韓制裁、不是大陸兩會開議、不是川普與希拉蕊幾乎篤定成為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候選人,甚至不是令人難過的蘇花公路遊覽車車禍。這兩天各大新聞台每個小時輪撥的新聞,竟然是一台保時捷被停車場阻車架卡住的新聞。到了周末,那就更別提了,Selina跟張承中離婚,這件百分百的家務事,成了周末最大條的重點新聞。 台灣民眾其實對新聞媒體的素質已經不抱任何期待,縱使每天報導行車紀錄器、警察救護人員提供的嚴重侵犯當事人隱私的畫面、網路上一堆沒意義的討論串,雖然無奈,但至少可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或引人發噱。說來慚愧,筆者沒有新聞專業,所以也許誤會了這則新聞,在新聞學中並非如想像一般毫無新聞價值。但身為一個閱聽人,被強迫接受一再重播的保時捷與藝人離婚新聞,實在不知道這些新聞究竟有何意義?即使只從收視率考量,這種新聞能起多少效益,實在難以想像。 台灣媒體的懶惰與低落的素質,要是僅止於報導這種沒意義的新聞也就算了。但在許多重大議題上的處理,台灣媒體的墮落,更會造成民眾認知錯誤、輿論偏差的後果。申言之,多數民眾依靠媒體獲取知識,民眾多認為所接收的資訊,尤其是新聞性的資訊。 但事實真是如此?現今的台灣媒體,充斥太多針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依禮言之,新聞媒體最重要的是報導真相,藉由新聞事件的揭露,提供充分的資訊與不同立場的呈現,讓閱聽人自行判斷對該事件的價值傾向。新聞媒體並非全然不能有立場與價值,但須清楚區分新聞與評論的界線。這條界線在台灣,不僅是模糊,幾乎是不存在。 日前發生的台南大地震,在維冠金龍大樓奪去多條人命。但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在救災仍舊如火如荼之時,各大媒體已經開始將大樓倒塌的主因,全然推給當時的建商。在欠缺營建專業知識作為基礎下,見到沙拉油桶、保麗龍,就說是偷工減料,只看大樓外型,就斷定大樓設計圖有瑕疵。 如今建商押了,建築師財產扣了,民眾一出事就想找個女巫來燒的心理也滿足了。還有人會注意到這幾天媒體雲淡風輕地告訴我們,經過專業人士的鑑定,設計圖沒問題,目前也沒有明顯偷工減料的證據,這場大樓倒塌意外,可能是一連串的巧合所造成的!這個全然與當初媒體結論相違背的新聞,打了新聞界一個大耳光,也許因為如此,相較當初修理建商的狠勁,媒體把這個新聞簡化處理,不特別注意根本無法引起民眾關注。 筆者除了嘆息台灣低落的媒體素質,也不禁思考,這樣的媒體,究竟是誰造成的?當閱聽人發現原來當初跟著起鬨的新聞根本完全錯誤,或未經過詳盡查證,請問媒體大眾在嘲諷媒體的同時,有沒有反省也許是自己太過於縱容與相信媒體?有誰願意反躬自省為何每次都要不經思考的相信電視告訴你的資訊?尤有甚者,同樣跟著媒體起舞的檢調機關,當最終判決一如頂新案一般狠打檢察官的臉,又何時能深自檢討,以專業及公正重拾司法威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