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利他即是利己 共同離苦得樂

中央社/ 2016.03.01 00:00
利他即是利己 共同離苦得樂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301 09:53:48)「原先冰冷石磚、隔離的牆壁,現在也能提倡節約惜福,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為欠缺生活物資的人補不足、傳遞溫暖。」2月25日,開春第一場大愛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讀書會』,當展讀上人2015年12月25日文字開示,隨著這段 證嚴上人對『仁慈之牆』的讚歎,每個人的心隨即飛到六千公里之外、伊朗第二大城、東北部馬什哈德(Mashhad)。虞珊明上網蒐集資料、做成簡報,與大家分享:不同的街景、顏色各異的斑駁牆面、數量不一的掛勾、樣式不同的衣鞋,卻有著相同文字:「如果你不需要(衣物),就把它留下;如果你需要,就把它帶走。」

「愛心,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伊朗七千多萬人口中,三千萬人活在相對貧窮線下。『仁慈之牆』藉由社群網路傳播,很快在全國各地引起仿效,進而為了幫助無家、無依人之「露宿者冰箱」,也出現供應愛心餐食。這些都是『利他』的表現,不禁讓人思考:「人類的本性究竟是『利他』、還是『利己』?」衲履足跡12月11~14日標題「利他即是利己」,『利他』、『與樂、拔苦』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宗旨、上人教育弟子之指示。此點也正是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的精神所在。根據眾多生命科學、人類學者的研究:『利己』是人之本能,正如自然界一切生物趨利避害的本性,但人是群體動物,因此從『利己』的本性出發,產生『利他』、『相互交換』的傾向,所以說,『利他』是群體社會發展的基礎。故上人期許弟子要不斷聞法修除習氣,得知世間有苦難,亦「應去應度」前往災區見聞人間苦難相,圓滿救災任務後,與人分享見證人間無常,人人志為菩薩,社會自然平安有愛。

一如楊竣翔分享12月3~5日,上人與高雄慈青、教聯會老師談話表示:「聞法還要在生活中運用,用法化解人間的『難』與『苦』。聞法、解法,才能對人說法。」度化他人就是提升自己。楊竣翔坦言,自己喜歡聽上人『說法』,但不喜歡『朝山、拜經』。廖惠玲師姊回應:「也許因為竣翔是年輕人,不喜歡儀軌束縛。其實朝山、拜經是在降伏自己的心,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為何身有病痛的環保菩薩認為:『坐』著痛,不如『做』得痛?上人以此勉勵大家:「不要去想『還能活多久?』,要去想『還能做多少事?』,把地球照顧好,慧命也照顧好,來生還能在地球上安然生活,繼續當菩薩。」

慈青學長郭于禎接著分享12月6~7日『讓生命擴大、深化』的心得感想,從屏東五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完工,理解到「與其救災,更應防災於未然。」教育做得好,也是防止心靈的災禍,若能從學校教育加強道德倫理觀念,就能避免年輕學子走偏途。此外,氣候變化與環境惡化,已是全球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須由每一個人從生活中開始做起。慈濟與屏東市公所合作夜間環保,上人也表示慈濟人花時間、費心力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並隨同鄰里長向鄉親說明「清淨在源頭」的理念與作法,不是為了增加環保站的回收量,而是希望家家戶戶落實垃圾分類。

今年提前結束育嬰假返回工作崗位的林慧萍,也分享幾年前在慈院服務時演繹地藏經『光目女救母』、今年歲末演繹『出泥蓮花』情境劇時的心境,自己深入經藏法意、用心理解之後,再將經文的意涵用肢體演繹呈現,感覺獲益最多。

讀書會成員同時討論到:「希望讀書會如何進行,能讓更多同仁能參加?」時間、方式 (分享或導讀)、閱讀書籍豐富性,都是可以精進、再精進的方向,期待藉由讀書會的心靈灌沐,激發同仁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學習溝通技巧並擴展人際、建立閱讀習慣、磨練口才並訓練思維、培養情感、分享。人人福慧平行,凝聚共知、共識、共行。

更多大愛"心"新聞,請上:

http://www.daait.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LeVgH_uC0

訊息來源: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8831.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