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世界麵包賽奪銀 「國球」成致勝關鍵

中央廣播電台/陳國維 2016.02.25 00:00
法國世界盃麵包大賽是全球烘焙產業的指標性賽事,每4年舉辦1次,台灣代表隊本屆在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的帶領下,榮獲世界第二名,奪勝的秘密武器除了道地的台灣水果外,我國的「國球」棒球竟也成了致勝關鍵。

麵包師傅吳寶春6年前在法國世界盃麵包大賽個人賽中,一舉奪下金牌,從此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明星級麵包師傅。今年他轉換身分成為國家隊的教練,帶領王鵬傑、陳有鋕、謝忠祐3名師傅,在這個月初遠赴法國參加世界盃麵包大賽團體賽,並在12個決賽參賽國中,為台灣拿下銀牌。

◎高壓下展創意 台灣水果「狠角色」

這項比賽主要分成3個競賽項目,包括歐式麵包、甜麵包及藝術麵包,各國隊伍不僅要在8小時內做出超級好吃的麵包,還必須在成品中融入各式創意,及藉由麵包呈現各國文化,並且要在決賽當天,以抽籤方式決定現場所要製作的麵包種類,極度考驗選手對各國的文化知識背景、賽前演練程度及臨場的應變能力。

台灣的在地水果這次再度扮演重要角色。負責製作甜麵包的陳友鋕表示,台灣因為土壤、氣候等因素,種植出來的水果,水分和甜度都是世界有名,這次特別選用宜蘭金棗、玫瑰荔枝、玉荷包及覆盆子作為內餡,甚至融入麵糰裡,一共做出13個甜麵包。陳有鋕:『(原音)像我的「國家特色(麵包)」用金棗,我的「布里歐」的創意用荔枝搭配覆盆子,另外一個丹麥的部分是用開心果搭配我們的鳳梨,這就是讓我們台灣的水果能在國際上讓大家能夠看得到,讓大家認為說我們的水果是跟其他國家是與眾不同的。』

謝忠祐則借重小時候吃到梅子的感覺,特別請嘉義小農親自醃梅,並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調整梅子的酸度,再搭配阿里山現採的小葉紅茶,製作出一系列的歐式麵包。謝忠祐:『(原音)我使用了嘉義的梅山的梅子,那是一個手工的醃製梅,我們台灣的梅子比較特別就是它有「酸鹹甜」的味道,那可能在歐洲吃到的是比較不一樣的。我這次使用的是梅子加上清境高山有機的小葉紅茶,做一個搭配。』

◎巨型棒球員麵包 展現台灣精神

擔任隊長的王鵬傑負責做藝術麵包,他的作品令評審大為驚豔。王鵬傑以棒球為主題,創造出一座高160公分、寬100公分的人形球員麵包,這名人形球員穿著原住民服飾,共有兩面身,從其中一面看過去,正拿起球棒準備打擊;從另一面看,則是一名捕手。王鵬傑:『(原音)台灣開始普及棒球的時候,是先從紅葉少棒,然後到嘉農KANO,那才開始棒球普及於台灣,那個時候其實運動這個東西就是從原住民開始把它到國際上比賽開始發光發熱的,所以我選擇告訴國際上的這些麵包師,台灣的運動「棒球」跟所有其他的運動,給台灣人的感覺都是一個精神上的象徵,不是很單純的只是一個體育。』

王鵬傑說,棒球所講求的精神,就象徵台灣人的精神。王鵬傑:『(原音)我覺得我們台灣人在比較困苦的環境之中,都可以努力的向上。在早期,棒球這個東西講求的就是團隊的精神、團隊的默契,所以促使我想要去將這個台灣的精神帶到國際上去。』

人形球員麵包兼具意義和創意,但在賽前,王鵬傑可是一度陷入低潮,他表示,以往的賽事規則變化不大,藝術麵包的主題多為「我的國家」,參賽者只要在賽前朝這個方向加緊演練即可,他也準備好要以台灣的「陣頭文化」作為麵包主題,沒想到主辦單位在本屆賽前幾週,將藝術麵包的主題更改為「國家代表運動」,使他近一年來的準備工作瞬間化為泡影,心情大受打擊,花了1個月的時間才走出低潮。王鵬傑:『(原音)一度沒有辦法創作出我的作品,就是寶春師傅一直告訴我他相信我一定可以自己去發揮出我想要發揮的作品,我有一個空窗期1個月完全沒有練習,因為我想設計不出我的作品,那一直到最後1個月,我才入我們的團隊作整體的訓練。』

◎吳寶春領軍 台灣連三屆前三創紀錄

吳寶春在2008年以選手身分在團體賽獲得銀牌,在2010年個人賽摘下金牌,今年首度擔任教練,讓他直言感覺完全不一樣。吳寶春:『(原音)當了教練之後,才真正理解原來一個選手要站上那個地方,背後有這麼多人的支持跟幫忙才有辦法,也讓我懂得更感恩。』吳寶春說,未來將持續把自身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的師傅。

另外,高壓的比賽讓選手們都瘦了一圈,王鵬傑瘦了6公斤,陳有鋕更減了10公斤,所幸一切的辛苦都有了回報,並讓我國在這項比賽中,創下史上第一個連三屆團體賽都拿下前三名的國家,包括2008年銀牌、2012年銅牌及今年的銀牌。

這項比賽原本規定每屆獲得前三名的國家,能成為下一屆比賽的種子國家,可直接進入決賽。不過,選手們指出,主辦單位已在本屆賽後宣布,從這屆起,若有國家連續兩屆取得前三名,將不再列入種子隊,這個國家必須在下屆賽事中,從各洲初賽開始比起。由於本屆獲得金牌的韓國與銅牌的法國,在上一屆並沒有進入前三名,這也使我國成為第一個適用這項規則的國家。

台灣代表隊的師傅們則誓言發揮「國球」精神,在下屆賽事中,更上一層樓,爭取世界第一的榮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