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人在他鄉憶故鄉 此心安處是故鄉

中央社/ 2016.02.24 00:00
人在他鄉憶故鄉 此心安處是故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224 09:19:09)來自世界各地的異鄉人,飛越高山,橫渡汪洋,在不同的時空,帶著不同的理由來到臺灣,多元文化的交融,堆疊出屬於這塊土地特有的人文情感與記憶。時值元宵小團圓,文化部21日於齊東詩舍舉辦「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以「他鄉是故鄉」為題,邀請於「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網站分享個人生命故事的新住民朋友,包括遠從臺東北上,來臺43年的美籍神父卜魯士、因山河變色留在臺灣發展的寮國僑生秦偉業、遠嫁來臺努力融入臺灣社會的越南美甲師曾詡雯、印尼媽媽譚艷薇等人,一起打開關於故鄉的時空膠囊,分享一種鄉愁百種滋味的酸甜記憶、以及日久他鄉變故鄉的轉折心情,一段一段精采的人生故事,跨越國界,現場溫馨交會。

將一生最精華的青春都奉獻給臺灣的美籍神父卜魯士,43年前,連臺灣的地理位置都還搞不清楚,就滿腔熱血選擇來臺傳教,踏上臺灣土地的那一刻才感受到語言、文化的差異,內心十分後悔。但為了溝通、傳教,開始學國語;為了貼近臺灣人的生活、想聽懂臺灣的阿公、阿嬤是不是用臺語偷罵他,成為「講臺語嘛會通的阿兜仔」,流利的臺語一開口往往令人驚豔。26歲來臺,現年70歲,自稱是一半美國人、一半臺灣人的卜魯士,雖然每兩年回美探親,但對於故鄉美國反而感到陌生,40多年來走遍臺灣各地,他已習慣臺灣的生活步調,更喜歡臺灣人的熱情、也愛臺灣這片土地,他笑說自己比臺灣人更臺灣人。

嫺熟地以烏克麗麗演奏寮國傳統樂曲的秦偉業老師,年輕時以僑生身份來臺求學,畢業後不久,柬越戰爭爆發,寮國淪陷,父親舉家南遷到泰國,秦老師也因此留在臺灣,以教授音樂、表演為業,一待48年,早以臺灣為家。4年前,他特地帶妻小從曼谷邊境,跨過湄公河,回到寮國,感受當年由邊境入境的轉折,回到故里,家鄉的老房子還在原地,但童年的記憶只剩下依稀的輪廓,當時適逢過年,為體驗寮國傳統的過年習俗,特地讓女兒換上傳統的寮國服飾,依循古禮向父母拜年,這是他傳承給女兒的家鄉意象。

遠嫁來臺的曾詡雯、譚艷薇兩位新住民媽媽表示,初到臺灣,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除了要克服想家的愁緒外,還要儘快融入新的家庭,努力成為臺灣的一份子。談起學習中文的過程,在越南即與先生訂婚的曾詡雯表示,訂婚後、未來臺灣前,她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家鄉努力學中文;印尼華僑譚艷薇,則以教授鄰居英文換取學習中文的方式,自學通過國小學歷的鑑定考。20歲就離家的曾詡雯,現場帶來常做給家人品嘗的越南米線,她說味蕾的滿足就是消解鄉愁的最好良藥,曾做過工廠女工、賣過雞排,最後在先生的鼓勵下接觸美甲,現於臺北士林夜市經營美甲店的她,來臺14年後,也在這片土地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美甲人生。擁有大學學歷的譚艷薇,曾考上公職,因為先生的工廠以她的名字登記營利,只好放棄公職。面對國際化社會,譚艷薇認為新住民反而具備多元文化、語言的特色與優勢,除了國語、她也學會臺語,同時也教自己的孩子印尼文,而從小就跟著媽媽四處教課的兩個兒子,現在也是新住民第二代講師。

不同世代的臺灣新住民,來自各國的異鄉人,以不同的生命歷程,演繹何謂此心安處是故鄉,在日久他鄉變故鄉的微妙轉折中,勾勒出人與故鄉的情感記憶,也投射出歷史時空的幽微。「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歡迎更多的新住民朋友分享個人的生命故事!(故事沙龍地點: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27號;臺灣故事島網站:http://storytaiwan.tw;預約分享故事請撥0800-66-00-55)。

訊息來源:中視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8523.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