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局勢並不是任何一方在短時間內能有所突破的,畢竟為了民族主義也好、國家利益也罷,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領袖,膽敢輕易拋棄主權主張。釣魚台的例子是台灣民眾所熟知的:政黨及政治人物在野時所秉持的各種立場,一旦執政都一定是既不放棄釣魚台的主權主張,同時也不敢採取過分強硬的保釣行動。
回到南海爭議上,我國外交部已經表明,未來將不接受「國際仲裁法庭」對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所做成之仲裁判斷。共軍造島造礁、部署飛彈,也都主張是基於主權的正當行為。而美國海軍基於「自由航行權(freedom of navigation)」來表明不承認駛入水域屬於任何一國主權範圍所及(領海),也是將該國長年以來的慣行,加諸於南海的爭議水域中。台灣在南海博弈的成本與機會對於台灣而言,在這次南海局勢急速升高之前,本來只須(也只能)聚焦在「兩岸關係」的架構下思考台—中—美的互動。南海局勢升高後,台—中—美的互動關係就對國際關係與區域政治產生比以往更直接的影響:而台—中—美各自在南海的戰略及行動,也會反饋到本來兩岸關係的架構。舉例而言,在南海局勢升高前,對馬總統執政感到滿意的顯非台灣民眾、也未必是北京當局,而是在國民黨2016年大選大敗後仍公開讚揚馬總統「維繫台海和平貢獻卓著」的美國政府。結果馬總統親自登上太平島「捍衛主權」的舉措,直接破壞了美國本來的肯定,官方也立即抗議馬總統徒增南海緊張。同樣登過太平島的陳水扁總統,在南海情勢相對緩和的背景下,引發的疑慮也相對小。又,對中共而言,台灣一旦放棄或壓低對南海「十一段線」的主權主張,就中共所主張的「九段線」也難免構成傷害,使得中共主權主張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也繫於台灣方面主權的主張。
對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終究優先於南海關係,但南海關係提供兩岸關係博弈中新的籌碼、新的槓桿:因為南海對美、中大國而言是有價值的籌碼,而台灣在其中的利益恰好不屬於最核心、相對可供交換。善用之,或向中共爭取更大的自主空間,向美國爭取更多的安全保障或交換貿易條件,或更進一步南向發展。但潛在的成本也不能忽視:若與中共主權主張太一致,容易陷入一中的框架;若在南海議題上無條件靠向美國,不但多了一個「刺激中共」的因素、增加兩岸本身的對抗性,美國也不是會優先照顧台灣利益的盟邦。
老話、也是廢話一句,台灣須慎選南海戰略。問題是,台灣連過去處理兩岸關係(例如ECFA或服貿談判)的表現都常讓人感到準備不足,台灣目前處理南海的方式更是各種最低成本的作為,成效就不免讓人擔心:馬總統象徵性地登島,卻不像共軍投注資源、提升武備;主權主張很堅定,但似乎也疏於國際法上論述的研究或爭取。如果目前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已是政府精心擘畫算計過、只是不便檯面上說明則罷,最忌諱單單基於意識形態的單向直線思維,不但錯過南海議題提供的新籌碼,甚至進退失據,失掉了兩岸關係中更核心的國家利益。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目前對南海的態度尚未明朗,民眾也只能期許她的團隊能有備而來,善用南海籌碼、為台灣在台—中—美三角下的兩岸關係中謀求最多的利益。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