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燕子尾巴不見了 當心帕金森氏症上身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6.02.23 00:00

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由於發病後行動能力逐漸退化,容易與老年失智、腦中風混淆,若未及早確診,接受治療,症狀日益加劇,會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所幸目前可藉由磁振造影新利器,依據「燕子尾巴」的影像特徵,檢測病患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

袁瑞昱主任(左一)與陳女士(中)及陳震宇副院長(右一)連袂說明治療經過。(圖片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北市1名71歲的陳女士,4年前開始出現手無力、舉不起來的狀況,翌年症狀加劇,左手會不自主抖動,起初以為是五十肩或肌肉關節問題,雖到醫院檢查,但找不出異常原因,家人懷疑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後來至北醫附醫檢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 中樞神經系統退化

收治這名病患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袁瑞昱主任表示,帕金森氏症為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病患在發病初期多以為是肌肉或關節酸痛,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恐會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起居。

值得注意的是,「動作慢、身體抖、四肢僵硬、步態不穩」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病狀,民眾可利用帕金森簡易自我評估量表先行檢測,例如活動越來越慢、嘴唇、手、雙臂或雙腳不自主抖動,以及四肢僵硬等,患者除了自我檢查評估外,利用高梯度3TMRI影像檢也是很好方法。該項儀器可提供非侵入式、無游離輻射線的影像檢查,民眾無須打造影劑,也不必停藥,即可接受檢查。

腦神經退化 無法維持足夠神經傳導物質

超高梯度3T-磁振造影儀,目前是篩檢帕金森氏症新利器。(圖片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震宇副院長強調,臨床上,帕金森氏症發生原因,主要是腦基底核以及黑質的細胞退化,當無法維持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對其受體作用,病患就會有包括肢體僵硬與震顫等運動異常的症狀發生。

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新型的超高梯度核磁造影已可運用於帕金森氏症的診斷,依據「燕子尾巴」的影像特徵,檢測病患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因為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主要在黑質的緻密部(pars compacta),在黑質緻密部中含有一條狀結構叫nigrosome 1,是分泌多巴胺細胞群聚地。

高階影像判讀病灶 燕子尾特徵

患有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磁振影像,燕子尾特徵明顯消失。(圖片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臨床上,正常人在超高梯度磁場磁振造影下,nigrosome 1 與周遭含黑色素的黑質緻密部呈現一種類似燕子尾巴形狀的訊號表現圖像,又稱為燕子尾特徵,這種造影方法必須使用高解析磁敏感權重影像(SWI)才能觀察到。

簡單說,帕金森氏症病患由於其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稀少,在SWI影像上nigrosome 1與黑質的亮暗對比會消失,所以看不到燕子尾的特徵;國際知名期刊Neurology、PLOS ONE已陸續發表相關研究結果,成為帕金森氏症的新型影像診斷指標,準確率高達9成以上。

由於臨床上許多其他原因也會發生震顫(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這個影像新技術可以幫忙診斷與排除帕金森氏症,甚至對於腦血管檢查以及癌症都有幫助,可說影像醫學新利器。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3672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