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爺爺究竟怎麼了? 尋找高齡醫療的解方

NOWnews/ 2016.01.27 00:00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86歲的吳爺爺,因嚴重肺炎併呼吸衰竭入住加成大醫院加護病房,治療一週後順利移除呼吸器而轉至病房;爺爺入院前無其他慢性病,平常活動自如,甚至能自己騎腳踏車,轉入病房,竟虛弱地連從床上坐起都有困難,更不用說下床活動,家屬甚至發現爺爺晚上會有胡言亂語,認不得人的情形,爺爺究竟怎麼了?

老年科楊登棋醫師指出,依據2015年12月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占12.51%,推估2018年將超過14%,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2025年將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這樣的數字造就了台灣今日的醫療,包括人口結構高齡化、疾病型態慢性化、健康問題障礙化、照護內容複雜化、照護時間長期化、照護模式碎片化等現象。

就老年人來說,有所謂的病多、藥多、醫療資源使用多的「3多」,其疾病特徵與年輕人不同之處,在於老年人的問題多半無法用單一原因解釋、表現不典型、若沒有及時治療病情會急遽惡化、治療效果較差、復原相對緩慢、疾病與其相關的治療風險較高、更需藉由復健來恢復罹病前的身體功能。

楊登棋醫師表示,吳爺爺轉到病房後,有2個問題,一是急性「譫妄」、二是功能衰退,這2個問題並不是單純老化所造成的,「譫妄」被用來形容一種短暫、可回復的症候,急性發生且有波動性,多數與內科疾病相關,其表現除難以專注,有溝通的困難,也有可能出現焦慮、焦躁、日夜顛倒,甚至幻覺。

在急性住院的老年人身上很常見,主要以混亂評估方法來評估是否有「譫妄」,急性發作加上注意力不集中,並合併有意識改變或無組織的思考,就可確診,老年人一旦發生「譫妄」,不僅延長住院天數,死亡率也較沒有發生譫妄的老年人為高。

急性「譫妄」處理上,預防比治療譫妄重要,因為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僅知有些危險因子(如年齡大於65歲、男性、視力或聽力障礙、腎臟或肝臟疾病、脫水等等)與誘發因子(使用鎮靜藥物、入住加護病房、感染、貧血、外科手術等等)與「譫妄」發生有關。

可以透過以下這些方法來減少譫妄的發生,包括給予足夠的水分、營養與睡眠,病房掛時鐘、日曆,常常告知病患有關人、時、地的資訊以增加病患定向感,讓病患可以感到安心,並在身體狀況許可的範圍內盡量活動。

至於功能衰退,則應針對其可能的原因,如久臥、因住院帶來的限制、不熟悉的環境、或沮喪等等,予以適當的支持與鼓勵,並以積極的復健來恢復罹病前的身體功能。

針對這樣的虛弱長者,應配合全面而詳盡的評估,才能找出潛在的所有問題。這種評估方式,超越傳統僅針對疾病的評估,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功能、靈性等多方面的評估,就是周全性老年醫學評估 。

適合評估的對象包括80歲以上、最近功能衰退的長者、多重慢性疾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有支持系統的問題、多次住院或之前頻繁使用健康照護系統的長者。

楊醫師強調,虛弱的高齡長者應進行周全性老年醫學評估,除疾病外,還要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功能、靈性等的評估,以找出潛在的所有問題,並針對找出的原因做後續的介入與建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給長者身心的健康,也才是高齡醫療的解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