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夢想養寵物。不過大部分的媽媽,都是「寵物殺手」 ─拒絕寵物入侵的「主要人物」。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機會養過任何一隻寵物,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媽媽總是用一句話就投下不容拒絕的反對票:「我養妳都養得很煩了!」因此,我小時候總是眼巴巴的看著別的小朋友養小寵物,羨慕不已。
番鴨飛上天、鵝在後頭追我
弟弟妹妹比我幸運。我高中時,爸媽在桃園鄉下租了間兩百坪大的房子,寬廣的院子裡不但有成排的松樹,還有個小游泳池;房東舉家遷美,留下一隻狗給我們。後來,我爸在院子裡又養了一群雞、一群紅番鴨,因此弟弟妹妹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跟小動物相處的機會。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有次我週末返家,一大早就聽到屋頂上有「叭答叭答」的聲音。爸爸衝出院子去看,結果是我家的番鴨飛上了屋頂,在塑膠隔板上悠閒地散步。原來,鴨子是要剪翅膀的,如果不把最外緣的飛行羽剪掉,長大了的番鴨是會飛的!就在爸爸拿竹竿上樓頂趕鴨子時,一位郵差先生騎著腳踏車來送信,看到我家屋頂飛下來一隻大鴨子,嚇得大聲驚叫:「哇!好大的鳥!」
弟弟妹妹跟那群小雞、小鴨的感情不錯。爸爸每週日的早上,都會用鋤頭鋤些蚯蚓出來,給小雞們加菜。有一次,有一隻雞因為太靠近爸爸的鋤頭,不小心被鋤斷了一隻腳趾,鮮血直冒。爸爸看了於心不忍,竟拿出醫藥箱,用繃帶把小雞的斷趾包紮起來!
天知道這些雞,是過年要用來加菜的!因此你可以想見,當弟弟、妹妹在餐桌上,看到那隻曾包過繃帶的斷趾雞爪浸在紅燒湯汁裡時,掩面哀嚎的慘狀了!沒人忍心吃的雞鴨,引來許多蛇在院子裡盤旋,嚇得媽媽花容失色,還驚動消防人員來幫忙,後來也就不再養了。
我大學時,爸媽在桃園買了房子,也有一個大院子,爸爸聽說鵝大便可以防蛇,便在院子裡養了幾隻鵝,後來又買了一隻小狗來看家。不過每次我回家,小狗半聲也不吭,對著我很親熱地搖尾巴,倒是鵝拚了老命似的追著我跑,嘎嘎叫個不停!最後都是妹妹來救我,因為鵝只聽她的話。沒養過鵝,很難想像鵝比狗會看家吧?
負起照料寵物的使命,培養責任感
但最後,狗死了、鵝老了,我們舉家遷回台北,爸爸再也不養寵物。倒是我,單身住在台北的時候,在陽台上養過鴿子、斑鳩(白色的魔術鴿),一度斑鳩還「生生不息」,從一對養到十幾隻。
生孩子後,因為住的是大廈,很難照料寵物,於是改養一小缸魚。我一直覺得,孩子應該要有養寵物的機會,除了能夠體驗生命的美好,也可以培養互信、互愛的情誼,當然,孩子也有機會負起照料寵物的使命,培養責任感。
因此,當女兒吵著要跟同學一樣養一隻「電子寵物雞」時,我二話不說,為她買了一隻真的老鼠。女兒也真的很乖,每星期很負責的為老鼠放飼料、清理大便、換木屑,從來不用我提醒。直到後來,她不知道為什麼忽然一摸老鼠臉就腫得跟豬頭一樣,起了滿身蕁麻疹,嚇得我再也不敢讓她幫忙。
透過寵物進行生命教育:認識死亡
除了老鼠,後來陸續又有小鳥、烏龜進駐我家。去年從台中友人處帶回來的兩隻小鸚鵡,餵養了一個多月,不知什麼原因雙雙陣亡。鸚鵡死的時候,阿嬤在睡覺,四歲的兒子是唯一在現場的「凶嫌」,而這位「凶嫌」對於「犯案過程」始終「供述」不清,惹得全家人都很火大!
尤其是女兒,哭得好傷心,還為小鳥寫了一首弔唁詩。後來,阿嬤帶著兩小把鳥兒埋在前院裡,大家祝禱一番。不過,每次看到空的鳥籠,仍不免觸景傷情。
養寵物,讓孩子真實的看見死亡,其實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去年底,年邁的老鼠患了頰囊炎,看了好幾次醫生,我早晚餵藥,連外出露營都帶著老鼠一起去,但最後還是衰弱而死。這次,老鼠的死大概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所以沒有引起太大的傷悲,阿嬤一樣把老鼠埋在前院裡。
幾天後,兒子突然一本正經地對我說:「媽媽,妳以後死了,我也要把妳埋在院子裡。」
「為什麼?」
「這樣,妳就可以看到小鳥和老鼠啦!」兒子笑瞇瞇地說。
呃……為什麼我死了之後「要看到小鳥和老鼠」?
臉上很多條線的我當然無解。但我想,孩子這麼說,表示他已經知道,人最後都是會死的,就跟動物一樣。某些層面上,我覺得他已經開始了解「死亡」這件事。
全文內容請參考野人文化《父母最想知道的親子聊天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