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一生都受用!6個護眼小秘訣必看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2016.01.01 00:00

現代人「用眼過度」這回事早已不是新聞!但是,除了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你知道到底有哪些護眼方法嗎?眼科醫師提出6個小秘訣,其中一個居然跟菸酒有關係!別再以為菸酒只會傷肺或傷肝了!

使用3C產品必須妥善控制時間,並且適度休息!

眼科醫師陳瑩山在其著作《好眼力:護眼、養眼、治眼全百科》中,和民眾分享如何愛護我們的靈魂之窗。眼睛畢竟是無法替換的,必須陪伴大家一直到老,千萬要好好維護眼部健康。以下就是陳瑩山醫師的護眼秘方,趕快學起來吧!

秘訣一/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現代人可說是聞「藍光」色變,但其實藍光原就存在自然光源中,並不是一種不好的光。而且,透過藍光,雙眼所見的世界變得更明亮、鮮艷,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藍光之所以成為現代人的視力殺手,關鍵在於「使用時距離過近」,導致螢幕藍光直射眼睛;二是「使用時數過長」,造成眼睛慢性傷害。

3C藍光對眼睛的傷害,並不是一照就出問題,而是時間太久才會出現傷害,只要不過度使用、距離不要太近,眼睛還是可與藍光和平相處。因此,陳瑩山醫師提醒,一坐在電腦桌就幾個小時不起來的人,該設個鬧鐘,提醒自己讓眼睛「下課」,每三十分鐘就閉上眼睛休息十分鐘,或至少讓視線暫時離開電腦。

建議民眾,可以在離辦公桌(或書桌)一小段距離、視線可及的地方放一個自己覺得「賞心悅目」的東西,例如家裡小寶貝的照片、藝術裝飾品或綠色植物盆栽等,工作一段時間,就讓自己的視線轉移,使眼睛稍作休息。

秘訣二/眼睛也要防曬

皮膚曝曬陽光容易老化、長斑,所以要防曬;眼睛也容易受到光線的氧化傷害,當然也要防曬!不過,皮膚防曬可以塗抹防曬乳,但是眼睛呢?陳瑩山醫師指出,眼睛本身就有專門負責防曬的組織,那就是「黃斑部」。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都應安排戶外活動保護眼睛健康!

不過,黃斑部中所含的保護成分(如葉黃素),會隨著年齡、藍光傷害、懷孕、抽菸等等情況流失,因此要定時透過飲食補充。當然,在光線特別強的時候,例如:海邊、雪地,以及平常中午時分(早上10點到下午3點)紫外線較強,或是工作必須整天對著電腦螢幕,這時光靠黃斑部的保護恐怕不夠,建議可再搭配太陽眼鏡或抗藍光眼鏡。

秘訣三/假日多安排戶外活動

研究發現,花較多時間待在戶外的孩子,與經常閉門不出的孩子相比,更不容易近視。尤其別是十歲以前的兒童,無論是放鬆休閒還是體育運動,只要花大量時間在戶外,就比較不會近視,但室內運動就沒有同樣的效果。

陳瑩山醫師表示,目前醫界普遍認為,戶外活動對眼睛有兩大益處︰

1.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

2.戶外寬廣的視野,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事實上,國健署早已呼籲,想要有好視力,除了「不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外,同時更需要「多做戶外活動」。特別是假日或寒暑假期間,每天最好安排2到3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像是放風箏、打球,多看遠處等,就可以預防近視。

秘訣四/預防三高(血糖、血壓與血脂)

你知道嗎?眼睛不只屬腦神經系統,也屬於心血管系統,所以心血管系統一旦出問題,眼睛也會連帶遭殃!陳瑩山醫師表示,血糖、血壓與血脂不僅影響心血管,還會造成脈絡膜血管壁功能減損,而脈絡膜是眼睛的冷卻包膜,這個眼內血管層血流快速,會帶走眼底照光升高的熱量(這就是為什麼手機用久會發燙,但是眼睛卻不會過熱的原因)。

充足睡眠對眼睛健康相當重要!

如果身體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眼部血液速度變慢,減低我們運輸光線造成的熱量及自由基的消除,黃斑部照光後也不易維持恆溫,容易引發黃斑部相關病變,所以三高的控制非常重要。

秘訣五/戒菸酒

很多人都不知道,造成黃斑部病變的主要危險因子除了年齡,還有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是血管收縮因子,會直接影響眼睛的脈絡膜血流速度;尼古丁也會減少感光細胞排除廢物的能力,並降低視網膜色素上皮葉黃素的濃度,進而造成視網膜的氧化傷害。研究證實,抽菸的人比不抽菸者得到黃斑部病變的機會大了2到3倍,而且菸抽越多、越容易罹患眼睛疾病。

另外,很多研究報告也發現,飲酒過量與黃斑部病變有一定關係,因為酒精會增加氧化壓力,還會減低血中維他命E、鋅、胡蘿蔔素的濃度,造成營養失調。為了自己的眼睛、心臟、肺臟等各種器官的健康,請戒菸酒吧!

秘訣六/充足有質量的睡眠

陳瑩山醫師表示,門診中常有患者詢問︰「一整天看電腦,到傍晚就會頭痛,這到底是眼睛的問題還是頭的問題?」答案是︰「兩者都有。」因為眼睛是大腦的延伸,用眼過度除了會造成雙眼痠、腫、麻、痛,連頭部也會跟著脹痛,所以讓大腦和眼睛同時放鬆,眼睛才能獲得真正的休息。

換句話說,充足而有質量的睡眠,對眼睛保健相當重要。睡不足或睡不好,不僅會讓眼睛疲勞,還會加速眼睛的老化。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4/3389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