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弘光科大復古有成效 失傳百年古老泥染技術再現風華

NOWnews/ 2015.12.14 00:00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昨日舉辦「有形文化資產研習暨研討會」,計畫主持人、文創系助理教授廖倫光考據及重現已失傳的清代大肚山薯莨(音郎)泥染技術,並將這項古老染法開發出多元文創產品,獲得產業界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未來將協助推廣,期待能再現風華。

這次研討會內容包含論文發表、成果展示等,文資局長施國隆在開幕式上致詞指出,台灣光是古蹟、歷史建築這兩項有形文化資產就有二千多處,公共建設、經濟發展影響到文化資產保存,他欣見現在年輕一輩比較支持保存,政府推動保存也需要學術單位多多幫忙,因而與弘光科大一起辦文化資產學程、研討會。

會中論文主題有「龍井以東的傳統彩繪與特殊價值」、「麻園十二庄飲用水的常民圖象」、「石質文物與修復材料的檢視」、「考古出土文物修復材料概說」、「台中市沙鹿區南勢坑遺跡綜述」、「拍瀑拉族沙轆社生業探究」、「大肚山泥染的歷史考證與發展」、「眷村文化與大肚山昔日軍事設施旅遊可行性探討」等。

助理教授廖倫光除在5日發表「大肚山泥染的歷史考證與發展」論文外,也同時在成果展中展示他與學生的薯茛泥染作品。廖倫光指出,2年前帶領學生採集大肚山的紅土嘗試染布,進一步調查後,發現大肚山染布方法十分多元豐富,包括藍染、薯茛染、薯茛泥染、泥染等,清代文獻中便十分推崇台灣薯莨泥染黑衣,其中又以大肚山西側山麓染整的最為知名,「牛罵溪濯之」便是運用牛罵溪紅土泥漿進行溪染。

薯茛為傳統染料植物,廖倫光表示,他實際操作薯茛染試驗,布料煮染或冷染日曬成品,一面為棕色或淺褐色,另一面是較暗的深棕色效果,若是加上紅土泥染的作用,成品傾向更深的深褐色乃至黑色,這是利用薯茛中的單寧成份與河泥中的鐵離子,發生「螯合反應」而生成的黑色物質反應。

廖倫光強調,中國將「香雲紗」(另一種薯茛泥染手法染製而成)指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泥染及薯莨泥染曾是大肚山傳統產業,透過田野調查、查閱文獻、實作,已可重現台灣在地的薯茛泥染方法,後續將著重於薯茛泥染的推廣及文創產品開發。

施局長聽了廖倫光的說明後表示,這是很有歷史文化的在地工藝,值得推廣,也十分肯定廖倫光對於在地文化資產投注的研究心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