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十三聲 鄭宗龍新編萬華浮世繪

民生@報/陳小凌 2015.12.02 00:00
【文/陳小凌】兒時在萬華艋舺的市街上賣脫鞋,螢光歌仔戲,廟會布袋戲,市集有乞丐乞討,也有生猛的漢子在叫賣,道壇的唱咒樂曲,加上刺龍刺鳳的大哥在市集晃蕩,這都是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童年記憶,這些鮮活的台灣草根常民生活記憶,卻成為全新舞作《十三聲》的發想點,明年3月11至13日在國家戲劇院,將登2016TIFA台灣國計藝術節舞台。

舞名《十三聲》的創作靈感,來自鄭宗龍母親跟他說起一個古早傳聞,在萬華有個名為十三聲的江湖賣藝郎,以忽男忽女、幼聲老嗓的一人劇團, 詮釋古今佚事與鄉野趣談,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稱「十三聲」。萬華的老一輩街坊,都期待十三聲的表演。

鄭宗龍就以此人物為發想,連結自己小時記憶的街頭樣貌衍生舞作,11位舞者拍手、跺地、踩踏、吟誦、哼唱,身體各部位無不用來「發聲」,身與聲的轉換推進能量的流動,轉繹出街上常民奮力求生的姿態節奏。 「希望大家都能來看看透過萬華這地方的轉化,十三聲會有不一樣的能量。」

今天在剝皮寮呈現片段,仍然能見戲曲、八家將等元素,道壇唱咒是鄭宗龍記憶裡的樂音,也是在商店裡永遠買不到、只能聽「現場Live」的特殊旋律,卻隨時代更迭流逝,鄭宗龍一心想將這充滿神祕與獨特張力的聲音融進《十三聲》。道壇裡的唱者卻認為神明之事非兒戲,不肯答應,直到鄭宗龍擲出三聖筊獲神明應允,才首肯出馬教唱。

舞者們在音樂人林強結合那卡西等元素的電子樂中,有時全身黑舞出民間祭儀感,有時一身螢光舞出野台戲氛圍,還高聲嚎叫、唱道壇唱咒和古早民謠。鄭宗龍說,這些聲音或許憂鬱悲情,但「我們只有往回看,發出新生代的聲音,才能比較不害怕地往前走」。

林強表示,「很相信緣分,所以當宗龍在編十三聲的音樂時,我不用原本音樂的邏輯跟科技來思考, 我是以感覺、氛圍還有從我是誰、跟我將來到哪裡去的概念來創作,同時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尋找將來的我這樣的模式,來創作十三聲的音樂。」

此外,《十三聲》將加入舞者的「嚎叫」,透過邊跳邊吼,傳達生活中的憂鬱、悲情與種種的不開心。

「13聲」明年3月11日起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圖說:雲門2舞者跳《十三聲》。兩廳院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