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提升親職效能、增進親子溝通 清大開課「藝術治療」療癒上班族

大成報/ 2015.11.27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藝術是和內心溝通的媒介!」國立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將開設一系列推廣教育,不僅針對一般大眾,也有親子課程。中心主任楊梵孛(發音同「被」)表示,藝術治療結合藝術、心理與醫療,相較坊間強調談話技巧的諮商模式,更能有效抒壓、化解內心問題。另外,透過對大腦運作與藝術創作的理解,也能提升親職效能,增進親子溝通。

從計算語言學,心理學 到臨床神經科學,楊梵孛的求學歷程是不斷的跨領域。她認為,「能夠做研究是上天的恩賜,學術要對人群發揮作用」,秉持這樣的理念,她所主持的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不僅強調研究,更重視社會問題的解決。因此,除了關懷老人問題,替失語、失智或阿茲海默病患進行認知復健療程,近期也將觸角延伸到藝術治療,希望透過跨領域結合,解決現代人的心靈問題,甚至規劃在清華成立「藝術治療心理諮商碩士學位學程」,培養更多師資。

楊梵孛表示,現代人知識增加,但內心的距離卻愈來愈遠。她有個朋友本身積極公益、自律甚嚴,但聊到自家孩子竟說「很擔心未來變鄭捷」,讓她甚感驚訝,畢竟,這名朋友對孩子的教養相當認真。她認為,很多父母常煩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而透過繪畫的媒介,就是一個解讀內心、建立有效溝通的好方法。

「畫畫很難騙人!」楊梵孛說,父母要叫孩子寫日記比較困難,但畫畫其實也是一種日記,可以讓孩子把心裡所想的畫出來。她有個朋友就曾利用繪畫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執,有次哥哥動手打了弟弟,這名朋友就要哥哥畫出弟弟被打的場景,透過畫的過程,母親同時引導哥哥瞭解弟弟的感受,最後再問哥哥是否願意道歉,並畫出道歉的景象,讓孩子藉此建立同理心,也找到解決紛爭的辦法。

楊梵孛表示,這次的課程設計除了針對一般大眾的「藝術治療概論」、「藝術治療之曼陀羅」,也有「父母親職成長課」、「兒童藝術治療」,還特別設計親子共同參與的「親子藝術創作成長營」。她說,藝術治療並非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而是緩慢卻有效的引導過程,透過共同參與,父母可以學習相關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不斷練習、熟能生巧,進而增進親子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變好。

另外,為培育師資,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也規劃相關學程。楊梵孛表示,清華的學生邏輯訓練很強,若能透過跨領域學習、以及個案陪伴的親身體驗,更能瞭解人性,利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修習藝術治療是從自療做起,從自我探索開始,自助然後助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