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企業設專責智財部門營業秘密、設計專利、著作權掌握度不足
資策會科法所吳文珠副所長今(24)日致詞時,特別引用科法所剛公布「上市櫃企業智財現況」報告表示,相較於2012年僅3成企業設有智財專責部門分析資料,今(2015)年不止資訊科技業、包括傳統產業、醫藥民生等,已有逾5成的企業設立專責部門處理智財業務,顯現企業重視智財程度已逐漸攀升。值得關注的是,在研發的保護部分,企業認為前三大最重要的智財依序排列為:營業秘密、商標、發明專利,但吊詭的是,竟只有不到5成的企業認為公司掌握最核心、最值錢的營業秘密;另一值得關切的議題是,自2012年起短短4年間,企業發生營業秘密爭議的狀況,躍升成長一倍,可謂為是一警訊。(圖說:資策會科法所今(24)日舉辦「2015臺灣智慧財產發展環境論壇」,圖為貴賓會後合影;左起為:資策會科法所施品安經理、佳格食品孔德馨經理、成功大學陳思廷教授、東海大學許曉芬教授、資策會科法所吳文珠副所長、資策會科法所劉得正經理。)。
4年營業秘密爭議案件成長1倍建構良善智財環境克不容緩
為解決企業在智財議題上遭遇的困境,資策會科法所綜整相關調查報告,將智慧財產之價值鏈,區分成智財創造、保護、流通運用三大構面,與現場專家進行交流分享:在「智財創造面」東海大學許曉芬教授指出,應加強對於新創、中小企業專利以外的智財支援。成功大學陳思廷教授、資策會科法所施品安專案經理以及佳格食品/孔德馨經理,則分別從著作權、營業秘密、商標不同面向,探討企業於專利外,所應有的交互策略運用思維。
就「智財保護面」而言,台積電宿文堂資深專案處長與安和國際法律事務所吳磺慶所長,分別就商業面與司法程序面,探討智財維權在國內外所面臨的挑戰;對此,政治大學宋皇志教授與資策會科法所徐維佑研究員,則援引日韓及歐洲政府如何支援其廠商智財維權進行說明,期望帶給國內不同思維。
至於「智財流通運用」層面,銘傳大學王偉霖教授則係以法制面的觀點,指出包括境外實施等現行規範仍有進一步鬆綁空間,北醫大學鄭菀瓊教授、資策會科法所羅育如博士則就產學合作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法務面或財務面風險,提出觀察乃至於標準化流程建議,以提高合作的成功機會。凌越生醫陳佑誠總經理則從其過去進行產學合作研發的經驗出發,分享產學合作可能面臨之限制及可能突破作法。
資策會科法所企盼藉由此論壇,凝聚國內企業、及學研組織對智慧財產價值創造的關注,並藉由與會者的對話,彙集產學研各界專家的經驗,提供務實的解決方案,協助政府打造科技與新興產業發展的優質智財環境,累積永續經營發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