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不分區立委名單公布後,民進黨頗受媒體讚揚,國民黨則被罵翻,國民黨提名的許毓仁更因為曾和蔡英文合辦活動,並向蔡英文下跪求婚而被黨內質疑。逼得許毓仁解釋當時只是為營造現場氣氛,選舉一定支持朱立倫。 許毓仁三十五歲,除了是TEDxTaipei的創辦人之外,大部份人對他並不認識,他是藍是綠也沒人曉得。他之所以能當立委,據說是因為代表「科技界」。但台灣科技界人才多如過江之鯽,TEDxTaipei也就是在台灣找名人來辦演講會,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幾乎等於零。所以許毓仁能當立委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小有知名度,而且他願意被朱立倫用來妝點國民黨的門面。 像許毓仁這樣被政黨用來當化妝品的「專業人士」大有人在。他們或許學有專精,但在講求實力的政治圈,他們最多只是扮演受諮詢的「學者專家」角色,對決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因為沒有選票的「專業人士」要當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本來就是一個迷思。 如果他們屬於執政黨,而執政黨又真的重視這些人才的話,那他們其實根本不用當立委,直接入閣當官員更直接。以本屆的國民黨不分區來說,譬如曾巨威這樣的財稅學界大老,他不能當財政部長就表示國民黨完全不重視他對稅改的看法。又譬如楊玉欣和王育敏這些「社福界人士」,她們的角色只是幫社福部護航,或開記者會淪為國民黨的政治打手。再譬如代表文化界的陳碧涵、代表法界的李貴敏,她們當不了文化部長和法務部長,連開記者會當打手也不會,落得無人知道這兩位是立委。同樣的道理,如果民進黨明年執政,顧立雄和吳昆裕就應該一個當法務部長,一個當衛福部長或食藥署長,直接去主導司法改革和食安法制的完善,而不是留在立法院用嘴巴監督或護航。 而如果他們屬於在野黨,那除非他們能改頭換面,有辦法在要求唇槍舌戰甚至要動到全武行的立法院力求表現,或是有心下海去選舉,否則他們也是幾乎沒有聲音的一群人。他們頂多在黨團決策會議時提供「專業意見」,剩下就只能當投票部隊。 在這方面,同樣有不分區名單制度的德國和日本就務實得多。這些國家的政黨對不分區名單的思考很簡單,就是確保黨內已有豐富選戰經歷的實力派以及領袖級人物。因為領袖級人物要處理全國性議題,往往疏於經營地方選區,不分區名單就是確保他們能繼續領導的安全機制。例如德國基民黨的前總理柯爾曾在1983年區域選舉落敗,卻因位於不分區名單的前列而當選。德國自由民主黨黨魁根舍連續十八年擔任德國外交部長,但他在區域選舉卻每次皆敗給其他兩大黨的候選人,如果不是靠著不分區名單,自由民主黨也就不會有根舍這塊招牌。日本民主黨前首相菅直人在2012年於區域選舉落敗,但同樣以不分區名單「復活」。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都有不致在區域選舉落敗的高人氣,但也都名列不區名單以求安全。 德國人和日本人相信政治人物必須過選民的洗禮,所以列名不分區者需要有選民千錘百鍊的經歷,他們的地位也不低於甚至高於區域選出來的議員。至於那些直接就列名不分區而當選的國會新人,德國前總施密特就曾批評說,「(如果)不是直接來自於各自的選區,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當選人不需要為了再次獲選而去照顧各自選區的利益,也不需要親自到選民中做自我介紹。他們再次獲得提名或再次當選的原因不是選民的肯定,而是來自各自的黨機器,或其中的小團體、黨小組」。德國和日本的政黨當然也會提拔新面孔的「專業人士」,但這主要是透過把原來的實力派人物改列不分區,而把新人放在空出來的選區當成「刺客」或未來的政治明星來培養。小泉時代的「美女刺客」如豬口邦子、片山皋月等現在都獨當一面,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是由前總理柯爾一手提拔去選舉的。至於無心從政的學者專家,那根本就不用當國會議員,而是應該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發揮角色。 台灣也許是歷經兩黨惡鬥,選民對專業政治人物的評價不高,所以社會對不分區立委的評價標準就變成「越不政治越好」、「越素人越好」。但社會又同時要求這些不政治的專業人士能在政治上發揮實質作用。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矛盾心態,難怪不分區立委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