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走訪記錄大陸農村 台灣女生變得更包容

中央社/ 2015.11.14 00:00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4日電)來自台灣的莊新眉和來自瑞士的孟牧軒,在中國大陸的7年間走訪50多個農村,並出版攝影專書。莊新眉說,這個過程對她影響很大,她因此變得更有包容心。

目前,上海影像藝術機構瑞象館正展出他們著作「China’s Vanishing Worlds(中國消逝中的世界)」中的部分攝影作品,展期至明年1月31日。

莊新眉與孟牧軒(Matthias Messmer)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談兩個異鄉人為何會投入大陸農村的觀察紀錄。

這對認識多年的搭檔2005年搬到上海,平日與瑞士巴塞爾文化博物館等機構合作,記錄研究中國文化相關主題。

在一趟鄉村深度旅遊中,他們發現許多在地的文化和景觀正在消失,於是決定著手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中國的農村。

2006年起, 莊新眉與孟牧軒利用工作的空檔,平均每年安排6到8次農村行,每次一到兩週,範圍遍及大陸21個省市自治區,從華北地區、陝北高原到滇緬邊境,走訪型態各不相同的農村。

起初,他們也不太確定會看到什麼,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他們逐漸整理出不同面向,包括建築、民間藝術、宗教、風水、農業生產、農村公共政策、 教育、 文化保護、環境等。

不管是歐美還是台灣、日本,許多國家的鄉村都面臨青壯年人口流失,老人孤單凋零的景況。為什麼大陸的農村對他們會產生特別大的衝擊?

孟牧軒說,「因為差距實在太大了。」部分農村極為貧困,和城市生活水準落差很大。

莊新眉則說,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中共建政過程中,農民曾扮演重要角色,現在卻成了弱勢族群。有農村老婦獨自守著生病的老伴,他們說「死得起,病不起」。

執行計劃之初,莊新眉原本帶著一些憤怒的情緒和熱血,卻發現他們探訪的大陸農村民眾,有95%是沒有憤怒情緒的。

她後來瞭解,這很正常,因為不這樣生活就不能繼續。

走訪農村時,通常由莊新眉與當地人聊天,彼此熟絡,孟牧軒則負責拍照。當地人對他們通常很歡迎,甚至讓他們自由進出房間。

他們曾在雲南的馬坪關,看到只剩下3名學生的小學,教書的老師是厭倦城市打工生活的返鄉者;也曾到江蘇華西村,看這個新農村建設下的特例,當地建了70幾層的高樓。

農村之行讓他們有很多思考。

在中國大陸,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但實務上,個別農民對土地利用卻沒有什麼決定權。莊新眉認為,這造成很多人不愛護環境,甚至「去種自己都不敢吃的東西」。

但是她也因為親身體驗過這些農民的生活環境,再看到上海的外地人時,不再抱怨對方水準不高,而是更有包容性。

孟牧軒說,在瑞士,農民的社會地位很高,但在中國大陸,他們卻常被輕視。他覺得農民的想法很有意思,「我學到很多」。

彷彿是宣告一個階段的完成,2013年書出版後,莊新眉和孟牧軒也結了婚。有感於長期在大陸的生活不利健康,去年他們搬到瑞士定居。

回顧過去,他們說這本書不只是向讀者介紹大陸農村面貌,「也給了我們在上海這8年生活的一個意義和理由」。

大陸正大力推動城鎮化,這本記錄農村變貌的攝影著作更顯得別具意義。他們希望這本書有機會可以在台灣及大陸出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