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金銀茶器 打破千年紫砂壺的茶癡

民生@報/陳小凌 2015.11.11 00:00
【文/陳小凌】無垢舞蹈劇場團長陳念舟是個茶癡,不僅品茗、玩茶,更近一步自己研發出金銀茶具,來圓自己多年的夣-生活茶趣,這份執著和專注,讓他跨越兩岸,和北京古琴家王鵬、硯石家王耀,11月14日躍上北京嘉德秋拍中新文人品味專拍。故宮南院年底開館活動,結合舞蹈、茶藝的無垢茶席,陳念舟的金銀壺也將亮相。

台灣品茗藏壺,歷來以傳自唐宋宜興紫砂陶壺為主,為何捨紫砂選銀壺?陳念舟說:當自己讀到晚唐茶書《十六湯品》指出:「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銀離子能讓水分子達到完美,而「茶聖」陸羽在研究茶具也提到「用銀為之,至潔。」「水穿金銀若涓滴」與「金生麗水」的雅喻。他再經科學查證,金銀器煮水會釋放出微量金、銀離子,軟化水質,讓茶湯產生絲絹般順滑的口感,微细的水分子穿透茶葉,使茶味更甜美,這是緣起。

如何實踐?他曾到日本考察製壺,又到中國新疆、雲南等地尋訪名師,汲取經驗。一隻小壺從最初的鍛錘到成型,起碼經過五六萬錘,肉眼可看到壺身每一小塊鍛痕,都不僅僅是簡單一錘敲出,錘痕中還另有更綿細的數道錘痕,傳統緞錘工藝,輔以電腦3D繪圖設計,再加上金銀料的挑選、碾作、精工鑄造,於是,鍛錘工藝:陳逸、建構焊接:江有田、翁博偉;木工藝:侯志慶、莊凱竣;金工鑄造:李昇財;壺鈕雕刻:羅茂松;電腦3D圖:陳德龍、侯志慶所組成的無垢茶活團隊,歷經兩年的千錘百鍊,終於成就出陳念舟的夢想。

「從鍛錘到成型,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壺身上,每一小塊鍛痕凹凸,起碼經過五六萬錘。」銀熱傳導快,這給陳念舟極大考驗,卻也讓他擺脫傳統砂器型塑的約制,像注泉口設計無需開蓋,減少茶人因為掀蓋注水,導致茶香溢散,以注泉口和壺口直徑15比1的設計,至少比傳統掀蓋保留六十倍的茶香;宋代長沙窯出土1462年綠釉單柄茶壺,激發陳念舟的靈感,單柄恰恰能讓壺身和執壺人形成一種流暢的力學,也讓運壺更加優雅,這些都是突破傳統紫砂壺的設計元素!

銀壺配上珍寶玉石也是設計亮點,當初是因銀熱傳導太快,壺鈕取瑪瑙入材,除玉石絕緣,也具一份人文美學,而隱形鎖蓋設計,讓出湯快速卻不會造成壺蓋翻落,以海南黃花梨等奇木為壺的提樑或壺柄,都是兼顧人體工學著手,提梁曲木刻磨焊接至少得數十多道工序,陳念舟的第一隻銀壺,就做了兩年時光。

陳念舟說:自己當初許多創作靈感來自臺灣的秀麗山水,如北海岸的珊瑚礁岩,大自然海天一色山水陵線,都化作銀壺綽約的風姿,而其中的精緻巧妙則希冀能傳承唐宋以來的精隨,創作出適合我們當代生活品茗的壺器,讓茶文化的生活美學能真正落實,他說:「茶道」是在一種修練的心理狀態下與茶互動;「茶藝」則是現下從美學觀點出發的修養身心、對茶之浸潤、豐富生命的華彩。

圖說:陳念舟設計的金銀茶器。陳小凌/攝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