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網購來勢洶洶 實體商店策略融合

中央社/ 2015.11.11 00:00
-大陸雙11專題之二(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1日電)當台灣許多消費者摩拳擦掌迎接百貨公司周年慶,大陸則有更龐大的消費族群陷入「雙11」的網購狂歡中。而這兩種購物模式不再涇渭分明,相互融合成為趨勢。

2009年起,11月11日這個「光棍節」,因為淘寶網和同屬阿里巴巴集團的天貓網宣傳,成為年度「購物狂歡節」。

除了限時折扣,這些網路電商還推出線上紅包,並標榜用最快速可靠的快遞將商品送到家。消費者不必走到腳酸,只要手指點滑,就可以買個不停。

媒體報導,去年「雙11」當天,阿里巴巴集團當天營收就高達人民幣571億元(不計算後續退貨金額)。

在這個令人吃驚的數據背後,備感威脅的實體店家,不得不思考如何應對。其策略大概有幾個:加入折扣戰,趁機分一杯羹;淡定走自己的路,設法凸顯實體商店的優勢;或是與電商配合的O2O模式(從線上到線下的商業模式)。

上海市區的百盛百貨內,一入門口的看板就醒目張貼「百盛11.11」,折扣及優惠期間卻是更早的6日至10日。

這是因為不少店家不願意做電商的「試衣間」,因此採取這種「更早」或「更便宜」的做法搶客。

根據武漢晚報,有的商店喊出「網上比價,差價退還」,許多商品比網路上還便宜。削價競爭固然讓消費者得利,不過,卻很有可能扼殺商家自己。

越來越多的實體商店在思考,除了價格戰,還可以如何突顯自己的特色。

今年不到30歲的王小姐對記者表示,比起網購,她更願意到百貨商場逛。折扣活動對她還是有吸引力,但會看不一定會買。

這幾年的網購狂歡,讓部分大陸消費者趨於理性,因為他們發現,手指點滑後,買了很多自己不需要的用品。實體商店讓顧客接觸產品後才購買,退貨率也比網路商店低。

文匯報曾報導,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大幅增加了餐飲、娛樂、休閒的比例,去百貨化、去購物化,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感受,以此和網購區別。

有些實體商店則直接與電商配合。去年的雙11設有「O2O專場」,消費者線上消費後,可到實體的317家百貨公司門市取貨或體驗。相對的,這些百貨公司內的品牌,也都加入網路電商平台。

今年阿里巴巴入股成為大陸大型連鎖零售業者蘇寧的第2大股東後,也宣布雙11將有線上線下商店融合的新面貌,透過蘇寧、銀泰等超過18萬家實體店,運用其用戶管理、商品管理和會員服務、物流配送等業務。

線上與線下購物的確有越來越多融合,例如在實體商家也可以使用手機的微信支付。

北京商報引述微信支付副總經理耿志軍說,實體零售擁有網路平台業者羨慕的流量人口,「卻把大量流量浪費在店門口」。如何將到店客戶產生商業價值,是實體零售業與網路結合仍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