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評淞滬會戰  郭岱君:蔣誘敵深入謀略

NOWnews/ 2015.11.01 00:00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民國26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這是中華民國對日八年抗戰的第一場會戰,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先總統蔣公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正是為誘敵深入,貫徹「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大戰略。這一點,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的郭岱君認為,蔣委員長的戰略意圖毫無疑義,就是要在上海與日軍火拚,讓日軍愈陷愈深。

據《中央通訊社》報導,郭岱君受邀在洛杉磯剖析抗戰期間影響最深遠、規模龐大的淞滬會戰時指出,這是蔣中正委員長早在心中盤算的布局。1932年「一二八」第一次淞滬戰役後,蔣中正當面告知心腹張治中,務必準備第二次淞滬作戰,因為將來的戰事就從上海開始。

郭岱君說,蔣中正選擇上海與日軍對決,誘敵由東向西仰攻,使敵軍愈陷愈深,符合其持久戰、消耗戰的作戰思維。但是,日軍拿下東北後嚐到甜頭,夢想「三月亡華」,罔顧當時日軍中將石原莞爾「不可把有限國力消耗在中國」的忠言,於是戰事節節升高,會戰打了90天,雙方共部署百萬兵力在淞滬一帶交火。

郭岱君指出,淞滬會戰戰況之慘烈不只是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震驚中外,單單國軍與日軍為爭奪羅店,會戰期間你來我往共60次易守,猶如血肉磨坊。不論如何,從淞滬會戰奠定了持久與消耗日軍戰力的拖字訣,整體大戰略是正確的,才得到最後勝利。如同當時在降書簽字的日本外相重光葵所言,中日戰爭,日本軍方並無全盤規畫,反而被中國軍隊牽著走。

郭岱君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她主持的抗戰史研究計畫,涵蓋歐美日與兩岸等10多位學者,群策群力近日完成「重探抗戰史」首部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