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雙橡園美麗與哀愁 美媒探歷史

中央社/ 2015.11.01 00:00
(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31日專電)報導歷史為主的美國網路媒體「歷史新聞網」近來刊出雙橡園的故事,提及雙橡園過往種種,並提到這「象徵性的大使館」看似無形卻真實存在。

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27日以「面積為白宮兩倍大的華府大使館」為題,報導雙橡園,但這篇文章有不少錯誤,標題就是其一。

雙橡園占地面積約與白宮相當;而中華民國當年為保護雙橡園及其他館產產權不落入北京當局手中、以象徵性20美元賣給前參議員高華德(Barry Goldwater)主持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而非文中所提200萬美元。

相反的,是中華民國花費200萬美元購回雙橡園。自由中國之友協會沒多久就以經費不足為由、欲以市價出售,1982年,時任駐美代表錢復幾經談判商議,中華民國以200萬美元購回,錢復回憶錄中有許多細節描述。

另外,國慶酒會得以重返雙橡園,是直到2011年時任駐美代表袁健生幾經努力後,得以成為常態的年度盛事,並非每年10月10日都在雙橡園舉辦。

撰文者是在香港擔任雜誌編輯的尼浦(Steven Knipp),他曾在華府擔任特約特派員,他在文章中特別提到北京一直以來的壓力,對中華民國使用雙橡園的種種限制,但雙橡園過去數十年來仍接待許多華府政要,如柯林頓政府時代的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就曾是座上賓。

文章指出,台美斷交後、1979年「台灣關係法」通過,台北和華盛頓長期以來各項交流不曾中斷;台灣被迫放棄自己官方的外交地位,但不用為台灣感到難過沮喪,在沒有大使館的情況下,台灣以「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填補這一角色,而代表處工作人員這36年來的努力,讓美國國會始終聚焦關注台灣的觀點。

歷史新聞網由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歷史與新媒體中心」架設,每月讀者約30萬人次,它也是開放平台供大眾投稿。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