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一趟航程 三年返家 臺灣首部遠洋漁業紀錄片 《海上情書》府中15特映

中央社/ 2015.10.22 00:00
一趟航程 三年返家 臺灣首部遠洋漁業紀錄片 《海上情書》府中15特映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1022 13:34:13)由導演郭珍弟、柯金源夫婦,耗時6年拍攝,首部記錄臺灣遠洋漁業的紀錄片《海上情書》,今(10/22)日上午在「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舉辦特映活動,兩位導演及漁撈長葉國隆妻子東淑芬親蒞會場,以濃濃的「鹹」味,為這部來自海上的情書現身說法,分享遠洋漁工一趟航程、三年返家,交織在汪洋大海中--辛勤工作的汗水、思鄉念親的淚水的故事。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表示,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是紀錄片推廣基地,也是全國紀錄片工作者的發表、交流平臺,因此特別安排這次的特映會,讓更多人認識國內優質紀錄片,本次郭珍弟和柯能源導演合作的《海上情書》,以遠洋漁業為主題,耗時六年拍攝完成,兩位導演並前後隨船出海、遠渡重洋,足跡遍佈中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記錄下難得一見的海上風光、漁民灑網捕漁的辛勞,以及遠洋船員思鄉念親、對家的嚮往情懷。

郭珍弟導演表示,遠洋漁業養活很多家庭,但一般民眾對遠洋漁民的生活卻是陌生的,通常一艘船上有來自世界各國40多位國際漁工,大家為了生活一起航向遙遠海域,對他們而言漁船就是移動的家。他們為了家庭辛苦打拚,卻離陸上的「家」越來越遠,資深漁船長志伯就說:「我的職業病就是相思病。」就像本片的英文片名「Trapped at Sea, Lost in Time」,這些漁民出海捕魚卻被大海困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臺灣遠洋漁船有1,300多艘,而像「海上情書」所拍攝的大型美式圍網,可容納2,000噸漁獲量的漁船,在臺灣僅有70多艘。本片記錄了漁船以衛星定位與聲納裝置,追逐魚群、下網捕漁的過程,而每艘船也會配備一架單人直昇機、兩架動力艇,確認魚群去向,趨魚入網,整個下網的工作範圍,約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皆仰賴漁撈長的指揮,以及所有船員的通力合作。這部片也為臺灣的遠洋漁業史,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

因海上加油一次就要數萬美金,大型漁網,一張約有兩個足球場這麼大,造價也要兩千萬臺幣,下水三年就要報銷,是一場和金錢賽跑的航程;而鮪魚的游行速度是70海哩,漁船的行進速度才30海哩,魚跑得比船快,又是一場和智慧及耐力賽跑的航程。因此海上捕魚,一定要靠長年的經驗累積,才能在最低成本下、發揮最大的魚獲功效。

漁撈長葉國隆妻子東淑芬表示,出海就是船要回來,人才可以回來!在海上的聯繫方式只有打無線電話,還記得剛熱戀兩個月的時候先生就要出海,要將近一個月才會接到一通電話,當時我都會把對話錄下來每晚睡前播放當作思念。而每艘船滿載後在一至兩個月最長半年會靠近鄰近漁港卸貨但只在岸上停留5-7天,有了小孩之後,因為怕小孩會忘記跟爸爸相處的互動和模樣,所以每次靠岸都會帶一個小孩飛去跟爸爸相聚維繫親子之間的關係。

國際鋼琴家陳瑞斌,也特別為本片彈奏多首電影配樂,與作曲李欣芸打造臺版的《海上鋼琴師》。本片將於明天(10/23)上映,歡迎大家以行動支持國片。

訊息來源: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0822.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