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出生在宜蘭的蔣渭水,24歲以第2名之姿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後,便於大稻埕開設太平町大安醫院(現址為延平北路2段31號義美食品公司)開啟行醫之路,同時兼營春風得意樓,以商人及醫師雙重身分在大稻埕開啟名氣。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眼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如火如荼,決定傾全力投入革命行列,與林獻堂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外,也開設文化書局引進新知,日後更成立台灣民眾黨,協助當時「台灣民報」報業發展,立志以文化進行非武裝抗日,也因此數度入獄。
未料,台灣民眾黨在黨員代表大會上遭到日本警方強制解散,悲壯走下3年7個月的歷史舞台後,不到半年間,蔣渭水因積勞成疾入院,原本以為僅是腸胃疾病,沒想到竟罹患法定傳染病大腸傷寒症,不幸於1931年8月5日病逝台北醫院,依照規定當日火化。
當時在大稻埕開設照相館的日籍攝影師真開利三郎因景仰蔣渭水,在同年8月5日的火化、23日的公祭出殯、10月4日的墓碑揭幕上,以鏡頭記錄下這歷史片段,但因內容敏感,遭到日本總督府禁止播放,只好交代台灣友人蘇家財、蘇聰明父子收藏,才得以保留迄今。
但早期的膠卷相當脆弱、保存不易,因此60分鐘的原始片長透過現代技術還原,僅保存了28分鐘,但超過70年後的今日影像仍十分清晰,不僅記錄了蔣渭水宜蘭家鄉的山水景緻、兒時故居,也鉅細靡遺記錄下超過5000名民眾送行的「大眾葬」,相當珍貴。
事實上,時任台北市長的總統馬英九為了表彰蔣渭水貢獻,任內曾分別以中、英、日、閩、客5種語言,透過重重管道取得這部膠卷,製作片長約30分鐘的「蔣渭水大眾葬」記錄影片,詳實記錄當時民眾身穿素衣、袖纏黑布,在台北市街頭冒雨為蔣渭水送行的珍貴畫面。
透過紀錄片可以發現,大眾葬隊伍由永樂座告別式場出發,行經迪化街、民生西路、延平北路後,特別繞行大安醫院、文化書局、台灣民眾黨部等重要地點,再返回民生西路,直行中山北路前往終點站大直山公共墓地。
甚至中央銀行也發行「蔣渭水十元流通紀念幣」,成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首位由非元首人物出現在流通硬幣上,由此可見府方重視程度。10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