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標風王者 用夢想啟動夢想 見賢思騎-劉湧昌眼中的標風紳士

欣傳媒/ 2015.10.14 00:00
蔡克辰

劉湧昌/巨大集團中國地區總裁

我說也真的是了不起啦!董事長到了80歲還有這般雄心壯志實屬難得。從73歲環島到80歲再次環島,7年間他騎著單車走過很多地方,每一次騎乘都覺得他的身體狀況似乎是越來越好。所以在這次環島旅程的籌畫上,就像他自己經常講的:「打仗打在開火之前。」他應該是準備妥當了才出手,而且以他的個性確實是如此。這次我們就「標風環台」招開了很多場會議,為的就是確保在這次環島當中萬無一失,這種形式蠻符合他做事情的邏輯。董事長就是一個很踏實的人,他可能不見得會跟你講很多,但現階段要完成的任務絕對會預留好幾手準備。我在這次騎行當中看到很多,尤其是他與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是一次比一次好。

 

“騎車這件事情不只對身體有正面幫助,在心理上也更容易與他人增加相處的機會。”

董事長在近幾年經手一些案子,在思考上有越發年輕化的趨勢,就像現在大家朗朗上口的You Bik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融入年輕人的思維與現代科技做結合,你可以看到車輛本身的設計就非常時尚,這在他73歲以前幾乎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創舉。第一次環島前要他接受新的事物會比較保守,從那之後整個人就開放很多。再來讓我們談談關於騎車的技巧,董事長現在的騎姿開始有點自行車選手的味道,當然每個人騎車的方式不一樣,不過

“董事長的踩踏節奏跟他的個性還真像,每次踩踏下去所傳達的效益都很踏實。”

因此在同樣的路徑條件下,他都能維持相同的速度帶領車隊前進。也就是說,他現在的騎車技巧跟7年前相比,根本不在同個檔次。

真的,騎自行車對身體是有滿大地助益。像董事長第二天就摔車受傷,一個80歲的人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會很嚴重,但你看他就跟沒事一樣繼續陪著大家騎,到了最後一天傷口幾乎都復原了。所以騎車對於身體的骨質密度以及細胞的新陳代謝都有相當不錯效果,真的是一項很棒的運動。

事實上在十幾年前,我們集團把經營的方向從Bicycle轉化成Cycling,也就是從「器材」延伸至「騎行」。講到騎行就會談到人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上的改變,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調整運作。那時我剛進董事會,人家問我回來幹什麼?我說我回來攻堅的。我在中國待了5、6年,在美國念書也賣過自行車,對於亞洲和歐美市場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我覺得

“不應該只講Bicycle,而是應該朝向Cycling的角度去發展。”

這個概念在公司內部激烈討論了很久,工廠認為顧好品質、壓低成本才是王道,但我的想法卻注重在創新價值方面,希望提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未來的商機。Bicycle跟Cycling在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區隔,我跟董事長通常都約在週末早晨一起騎車,爬大肚山的時候都會彼此交換騎車的意見跟看法,得出來的結論是:「既然我們都不是專業車手,那麼所需要的性能當然也不盡相同,因此產品應該做出區隔化。」也就是說我們得先加深對消費者的理解,再去作出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設計,經營事業也是相同的道理,

“任何產品跟服務就是要滿足人的需求,必須以人為本,把人視為最終的目標。”

除此之外,我跟董事長相處的時間大多都在聊公司的營運模式,家人都虧我們父子倆還真無趣,難得家族聚在一起吃飯,見面卻只談到公事也未免太掃興。我想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病,是公平也是不公平,是部屬還是家人?沒辦法,大家平時在自己的領域都忙,難得坐下來總得把握時間好好交換意見才行。「公司面臨的處境該如何排解?」、「公司目前的行銷策略看法為何?」其實內容都圍繞著如何站在顧客角度去思考公司衍伸出來的價值。不過最近幾年他開始把話題轉到了養生,畢竟董事長曾因為生病住院的緣故開刀,與中國醫藥學院的醫療小組也交流過好一段時間,他從那邊學到的醫學新知都會試著跟我們分享,這樣其實也挺好地。再次重申董事長是一個很踏實的人,

“他習慣把聽到的資訊放在腦子裡,之後再去慢慢觀察,並從中找出新的方法。”

某些事情從他知道到開始做,有時得花上較長的時間來盤算,不像我們年輕人有五分勝算就跟你拚了,大不了邊做邊改,相對他的作法比較屬於穩紮穩打的類型。

我對於吵架爭執這件事情看得很淡,只能說如果沒有磨擦出這些高張力火花,那麼這間公司肯定不會進步,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例行公事。重點是

“怎麼在衝突中尋求一個突破口跟平衡點。”

那你問我怎麼平衡?當然我們只能聽董事長的話啊!在不違反他的原則條件下,盡量想辦法把事情做到好。這些年來我在海峽兩岸來去往返,逐漸領悟到只要把中國市場顧好,其他事情就循序漸進慢慢來,反正一個人沒辦法同時做好所有事情,緩下來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所以你必須先做好自我調整,並且尊重他老人家的看法和指示,最後再把本質的工作給做好就對了。

這件事其實呼應到另外一個主軸,這也是董事長常在眾人耳提面命的叮嚀,

“自己沒有辦法投入的事情,就不要花時間去投資。”

可能有很多年輕人並不這麼認為,但當我自己實際在商場上打滾一圈後,私底下反省這句話還真是蠻有道理地。我自己的失敗經驗非常多,但這些慘痛教訓對我而言頗具啟發,沒有時間去關注自己投入的領域,通常都會落得慘澹收場。董事長的忠告或許直白,但往往切中時弊,有時還會不斷重複講到你耳朵長繭,每天潛移默化下來,自然而然就深入每個員工的價值觀中,挺厲害地。

董事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尤其是我們家只有我一個男孩子,父親從小對女生在念中學之前還會比較照顧,這倒也無可厚非,我也很認命。那時我們都念私立學校,開學時得辦理住校手續,他會開著車子幫姊姊妹妹把行李載去學校,反觀我就沒那麼好運了,父親說男孩子要自己想辦法,不管是搭公車還是找朋友載都行,從小就培養我們獨立的生活方式和性格,所以這也間接影響到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我的管理方針只有一個,

“我會告訴你方向,你自己去做,遇到困難想辦法面對,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找出問題的解答。”

下一頁:一個人騎車可以騎很快,一群人騎車可以騎很遠

一個人騎車可以騎很快 一群人騎車可以騎很遠

我這輩子活到現在,可以說是每天都一直在努力地學習當中。學習巨大集團還能在外界做什麼?外部還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我下的苦功與瞭解絕對比任何人都多。目前為止我對自己還蠻自豪地是

“公司交付我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做砸的,而且做得比董事會想像中還要好。”

無論是開拓中國市場還是接任台灣總經理,

“我在公司的角色有點像是麻煩終結者,高層遇到的難題都會丟給我去破解。”,

若沒有足夠的經驗累積是搞不定這些麻煩事地,因此就算我再不願意,也要逼著自己隨時吸收各種市場資訊和派得上用場的知識。就像董事長不厭其煩在講:「活到老學到老。」我可以說是他這句名言最好的實踐者。

“一個人騎車可以騎很快,一群人騎車可以騎很遠。”

我建議騎車不要自己單獨去騎,最好找三五好友大家一起去玩才有樂趣。有些初學者抱怨騎久了屁股會痛,但根據我的經驗,一天騎80公里以內大概都不會有什麼問題。像我這麼重都不會痛,可見缺的只是那麼點技巧罷了,記得臀部不要一直固定在坐墊同個點上,偶爾變化一下角度跟位置,疼痛感就能有效舒緩排除。所以自行車是可以無痛騎乘地,你大可不必天天騎,週末偶爾來趟輕鬆地逍遙遊就可以了。我的認識是

“騎車是一種有氧運動,對關節不會造成嚴重傷害,還能均衡發展身體肌肉,只要願意跨上單車,Never too late.“

董事長73歲才開始騎車,身體狀況猶如倒吃甘蔗,至今80歲還可以環台更不消提。可見騎車並不是什麼困難地運動,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恣意駕馭,輕鬆體驗踩踏所帶來的感官衝擊。

我是董事長開始長途騎行後才認真騎車,否則之前都是等公司開發新車出來後,再牽到附近空地做試乘評測。早期我們開發的車子有80%以上都是登山車,但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現在台灣對於自行車有了全新的理解,而我們也開始著手進行改變。巨大集團內部的騎行文化非常蓬勃,也有很多競爭對手感到很不可思議,尤其是

“當一間企業有這麼多人都在騎車時,開發創新的能量會變得超強。”

不過這趟環島下來我瘦了兩公斤,過程中我很節制盡量不靠近邪惡的補給車。由於體質關係,運動完我的胃口比較小,連酒都不敢喝,目前正努力落實董事長所提倡的健康儲蓄理念。

巨大集團還有蠻多事情可以著墨發揮,目前沒有太多動作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內部人才儲備還不夠到位,對外經驗也仍有成長空間,能夠獨當一面接下公司高層指派下來的任務,或是外派到其他國家開拓新市場的人選,目前的條件還不明朗。我常提說:

“有問題就有答案,講誇張一點,答案總比問題多。”

問題背後通常都附帶著轉機,眼前的問題或許是個危機,當你把這些問題追根究柢徹底解決後,對自己的能力想必是一種成長,對公司的經營則有可能擷取大量的商機。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不必侷限於某種做事情的方法或是生活型態,朝著目標持續努力走下去,相信都能邁向另一座峰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很多事情若能看通全貌,就能增進自己本身的經驗和基業,不要對周遭大小事都漠不關心。事情的背後都有它的邏輯存在,當你擁有綜觀全局的視野,思慮比老闆、對手都還要周延時,那麼成功的機率自然就會翻倍提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