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清大重啟與新竹教育大學整合規劃

大成報/ 2015.10.14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於14日提出「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校議題說明」,兩校合校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學子的教育。省思清華校訓「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中說明「清華是培養君子」、「清華的教育是以人為本」。「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古有君子六藝,我們要以現代詮釋的禮樂射御書術,使同學們對未來世界有更大的承擔,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以更遠大的人文關懷和寬廣的知識能力來面對目前世界所面臨的巨大問題。近期,清華重啟與新竹教育大學整合規劃,也是以此為出發點。

清大校方指出,值此全球化劇烈變動與機會的時代,各國莫不積極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結構及夥伴。清華教育所堅持的信念,就是培養具有核心價值及文化底蘊的君子。兩校整合後,可藉由科學、工程、人文、社會、教育與藝術學門的互補與激盪,滿足學子對於學習的渴望,以拓展更多元、跨界研究與學習,實現全人教育理想,可充分發揮高教影響力。

有關本日(104.10.14)清華統計所三位教授,發起反對「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校」連署,因部分資訊與事實存在落差,尤其對於合校意向及願景,認知有所誤解。

清大校方指出,藉由竹教大的加入,可望從師資結構上大幅改善目前藝術與人文各領域師資不足的問題,提供藝術、景觀、建築等及更多人文社會領域的課程,讓學生有更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學生背景多元化,學習活動更多面向,學生學習之廣度、深度亦有效增加,形成更佳的博雅教育環境,更臻全人教育之理想。

檢討清華通識教育,確實體認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相當部分是因師資領域及人數不足所產生結構性的問題。清大校方指出,在人社院尚未成立之前,通識課程幾乎完全仰賴大量兼任教師,通識教育品質可想而知;30年前本校人社院成立之後,開始建立紮實的通識課程,通識教育品質漸獲改善。然而,依然欠缺藝術、法政及心理等許多領域的通識課程,缺乏專業優秀師資,再好的課程規劃亦無用武之地。

清大校方指出,清華合校意向書中已明載「基本資源需求」,配合合校後原竹教大教學單位逐步移入清華校區,規劃新建館舍與相關設備,未來將由兩校共同向教育部表達合校意向與需求。清華教師編制員額約680人,竹教大約230人,合校後將成為規模較適中的綜合性大學,對於教學及研究能量的提昇助益甚大。

清大校方指出,加強社會連結與服務以回應社會的期待,是清華重要的工作之一。若清華成為北臺灣中小學師資的重要支持力量、建立社會雄厚基礎之後,對全校所有領域都有幫助。兩校若合校成功,與社會之連結及服務必定可再進一步加強,使清華得到更大的社會支持與挹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