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世界關節炎日 類風濕關節炎罹淋巴癌機率增70倍

台灣好新聞/ 2015.10.13 00:00
記者陳宜婷/台北報導

想擁有靈活的行動力,就要保護好關節!偏偏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種類多達百餘種,而之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更被歸為重大傷病,需要長期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光永指出,患者的關節常年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病情嚴重者造成關節疼痛、僵硬,甚至變形,而難以活動或工作。估計台灣約有12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數為30~50歲的輕熟齡者,尤以女性病人為多,約是男性的3倍。

嚴重型者常面臨經年累月的疼痛折磨,甚至形成嚴重關節損害。一般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遺傳基因及環境因素有關;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為:1.晨間關節僵硬長達1小時;2.身上同時間有3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3.手部關節炎;4. 對稱性關節炎;5. 類風濕結節;6. 抽血檢驗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呈陽性;7. X光檢查可看出有典型的關節炎變化。

其中1-4項至少持續6週以上的,如果病人符合7項中的4項即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黃光永說,可使用傳統抗風濕藥物DMARDs、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NSAIDs),而對於以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健保核准得以生物製劑治療,研究顯示,如果能提早使用生物製劑,可減緩關節破壞程度,控制病情,而且有些生物製劑,還能減少淋巴癌及其他合併症的發生。

黃光永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合併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雷諾氏症、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動脈硬化、血管炎、淋巴癌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乾燥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併發症乾燥症,其原因是這兩種疾病都與B細胞相關聯。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乾燥症是慢性、緩慢進行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為口乾、眼乾,皮膚、鼻腔、陰道乾燥,好發於中年婦女,初估全台灣約九萬名乾燥症患者,牛津期刊刊登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罹患淋巴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近40倍,瑞典研究發現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的機率是一般人70倍,而這類與B細胞病變相關的疾病,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治療會較更適合。

黃光永強調,目前有許多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藥物治療乾燥症,但國外臨床上有使用B細胞標靶藥物生物製劑,同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乾燥症,也有使用B細胞標靶藥物,同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不僅可以減少疾病帶來的不適感,還能降低淋巴癌發生機率。

蔡長祐表示,目前全世界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以達標治療為主,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的治療建議為1.2.3 守則,也就是1 個月回診一次,2 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及使疾病達到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3 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還要減少合併症發生。唯有透過良好的治療,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獲得如正常人般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訊:

http://dl.tzuchi.com.tw/imm/node/3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