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表示,早期的克難街是圍繞著青年公園周邊一條彎彎曲曲的馬路,也是日據時期的南機場;民國38年大陸淪陷,南機場成為國軍來台最早規劃區域,青年公園用地被軍方徵收為國軍農場,其周遭也成為各軍種眷村的安置地點。
同時,當時社會民心士氣低盪,國軍發起克難運動,盼軍民發揮雙手萬能、克服萬難。
主辦單位說,民國42年時,當時的台北市議員王乃一建議將南機場一帶街道命名為「克難街」,其當時位處北市郊區,但生活機能齊備,許多北上打拚的上班族都在此落腳。
另外,許多到北市闖天下的客家鄉親也看中此處房價低廉、交通便利,大多在此安家落戶,因此,克難街也稱為北市「客家一條街」。
主辦單位指出,青年公園周遭有近28個眷村,來自大陸各省的眷村媽媽們在當時物資匱乏情況下,利用有限食材烹煮出各省特色料理及交流,包括湖南臘肉、臘腸、麻婆豆腐、湖北珍珠丸子、川味牛肉麵、螞蟻上樹、山東水餃、上海菜飯、蔥烤鯽魚及北平烤鴨等,猶如中國美食聯合國。
曾居住在克難街航建二村的楊豫揚表示,現今社會物資充裕,還有多少人記得北市曾有條很拚命的路名「克難街」?在那個苦難、風雨飄搖時代,到處都掛著「發揚克難精神」看板。
他說,自己在南機場眷村住了20多年,為幫家中重蓋新房,父親用克難精神親手打造一棟兩層樓建築,即使克難時代已結束,克難精神卻一直留在心裡,「越是富裕,越讓我們想起克難的年代」。
主辦單位表示,「克難街老照片展」共收集200多張克難街往年的生活照片,為當年國軍來台那段物資最匱乏的日子,留下見證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