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作 反核反戰必讀

中央商情網/ 2015.10.08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8日電)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白俄羅斯女作家亞歷塞維奇獨得,記者出身的她,善以文學筆法書寫爭議事件,從人的角度看歷史災難,著作「車諾比的悲鳴」,更是台灣反核運動者必讀。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副教授鄢定嘉表示,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是新聞記者出身,書寫的題材都與俄羅斯歷史事件有關,包括二次大戰、阿富汗戰爭、車諾比事件等,她匯集了歷史中人們的感受,透過人的話語、生活細節的描述,探究「存在」的問題。

鄢定嘉表示,亞歷塞維奇處於蘇聯後期,社會相對沒那麼封閉,但她發現直接寫事實,還是難以呈現於媒體,於是改從文學形式著手,「藝術的力量,大於報導的力量。」

鄢定嘉表示,亞歷塞維奇多半不以批判的方式書寫災難,而是從大眾的命運、人道關懷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悲劇發生的原因。她的每一本著作,都花費大量的時間訪問、閱讀文本記錄等,例如蘇聯阿富汗戰爭,亞歷塞維奇就花了4年採訪軍人家屬,最初蘇聯封鎖消息,根本很多民眾都不知道有這場戰爭。

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施信民表示,亞歷塞維奇的著作「車諾比的悲鳴」,以調查報導的方式,帶領世人了解車諾比核災受害者的生活經歷。施信民形容,亞歷塞維奇的細膩筆法「進入那個人的內心」,不僅是陳述生理上的病痛,也呈現出心理的沈重壓力。

施信民表示,有關車諾比的書籍,多半是學術著作和調查報告,像「車諾比的悲鳴」這樣的筆法較少,很適合一般民眾閱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與環境有關的書籍,很少有像「車諾比的悲鳴」這樣有文學性的。亞歷塞維奇將訪問得來的故事,改寫為第一人稱獨白,非常有詩意和文學性,「甚至可直接拿來朗讀。」國內就曾有作家拿來改寫,呈現於舞台。

崔愫欣表示,亞歷塞維奇的筆法,很能讓讀者感受到人類在大災難下的無力感。日本福島核災後,此書在台翻譯出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就曾舉辦讀書會探討此書,也曾帶到高中校園導讀,影響非常廣泛。104100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