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暢銷小說《火星任務》的電影《絕地救援》,絕對算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科普」電影,不過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有一些好奇問題,以下提出一些論述與大家討論參考。
一:麥特戴蒙飾演的太空人角色怎麼都沒有討論他的家人或是火星上的孤獨心路歷程轉變?
原著裡面的角色就是一個幽默、自嘲的性格,更何況能夠當上太空人,早就在心靈意志上千錘百鍊,再加上導演雷利史考特表明,希望透過這部片傳達一些正面的價值觀,所以那種大家習以為常的孤獨對話在本片是看不太到的。只能說用了一些對話呈現麥特戴蒙飾演的Mark Watney有些情緒暴走,所以當他與太空總署透過文字連線時猛噴髒話,也算是反應一些真實急躁心情了。
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
二:中國人也太置入了吧,現在好萊塢大片都要討好中國人嗎?上回《地心引力》也要靠中國的太空站才能回到地球,這回居然也要靠中國的友誼之手?
老實說,中國人的太陽神號在原著裡面就存在的。這是顧及當代航太科技發展的真實模樣而有的設定。作者從中也論述到了現階段到未來最有國力發展航太技術的,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有其政治目的,美國甚至發展了「星戰」計畫逼的蘇聯花大錢燒技術。之後加上共產解體,蘇聯變成俄羅斯之後就沒那麼多資源能發展航太了,更何況日本與歐陸他國。
一手握有黨政軍資源的中國既是當代大國,發展航太技術自然是重點中的重點。更何況片中美國自家人發射失敗,要重來一次耗時耗力,高度時間成本壓力之下,與中國合作自然有其政治上的友好外交禮儀,也解決這場火星搭救的關鍵需求。
三:西恩賓為何要辭職?怎麼他的角色不是領便當就是出局?
西恩賓在故事裡扮演的米區這個角色,比較像是訓練太空人的指揮官,最清楚太空人們的身心狀況,所以他知道戰神三號遇到有機會搭救馬克時,肯定會願意接受NASA裡面那位小老弟提出的李察普奈爾計畫,也就是讓戰神三號繞過地球後藉由引力重回軌道,接住太陽神的發射資源,再飛向火星,然後在宇宙中想辦法接住馬克開的「敞篷車」小艇。
如何?聽起來很瘋狂吧,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出人命的。更何況戰神三號本來至少五個組員都能生還回地球。
但要為了一個人去冒上五個人的生命危險,甚至是五個家庭的安危嗎?
所以總署長官泰迪桑德斯(傑夫丹尼爾飾演)寧願當懦夫,也不能以「官方」身份下達這種危險指令。所以當米區認同高風險營救計畫是唯一最具合理數據的方式,等於必須要用「非官方」角度傳達這門計畫給戰神三號的航太組員。
這也是為何組員是收到私人郵件,但卻以另一種語法加密後無法順利讀解。這在發想故事的同時還得顧及政治責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手法。
既然這道指令是「非官方」,那麼要冒這麼高的風險也要做,背後至少要有人扛行政責任,這也是為何桑德斯聽完米區的建議後,會直接跟他下達辭職指令。否則這照我們戲劇張力,光是要救太空人能有101招開心都不得了,但這故事就是還就道德問題與政治責任試論各種風險,也就不同職務人物討論視野,真的很細心(更何況還在片中解釋海事法條件給大家聽,觀眾真的不會認為馬克登上戰神四號的小艇有啥道德責任呀)。
比照國內官員都很難下台的情況來看,台灣的政治真是粗糙得很呀。(難道這句才是本文重點嗎?)
總結來說,《絕地救援》在結局上的節奏修整地比原著小說複雜許多,還呈現這些太空人苦中作樂的想法,許多艱澀的科普名詞在片中都能深入淺出地介紹,怎麼在火星上種馬鈴薯與算計熱量生存都讓觀眾印象深刻,這絕對不只是火星版的《浩劫重生》(Cast Away),我覺得其實是火星版的《馬蓋先》呀。
《膝關節》白天是電影服務業,晚上是評論出版業。曾任電影公司行銷公關、藝文線、電影線記者、金馬獎、高雄電影節等評審。部落格「愛護你的膝關節」曾獲資策會部落格百傑「動漫影音」類首獎。著有《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大人的戀愛》。文章散見各報章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