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灣族語中,手文和文身都叫iveci'e(發音:依福吉),男生刺文在身體上半身的胸、背與手臂部位,女子則是在雙手背上。對傳統排灣族來說,接受刺文是榮耀,也是身分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反映排灣族社會中階級分明的秩序。
傳統排灣手文分四個階級,有不同的刺紋符號,第一階級為頭目,手腕處的勾紋是最重要印記;第二、三階級必須具有貴族身分,第四階級是平民,無論是何種階級都需要經過頭目的許可才可接受文手。
在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時代,傳統刺文都遭到當局禁止,但在屏東縣的來義鄉,卻趁著當時政權交替之際、短短2年的權力空窗期,部落宗長家族趁機鼓勵族人恢復刺文,當時不少部落女性也接受文手,不僅延續排灣族珍貴的傳統文化,也使得屏東縣來義鄉現在成為全國排灣族手文耆老最多的鄉鎮。
這些來義鄉當年的手文耆老目前僅剩下10多位,年紀都邁入80歲。今年83歲的耆老李直英表示,文手過程中最忌諱孕婦出現,因此都選擇在清晨時間開始刺文。她記得文手師傅用木炭敷在她的傷口上,過程中痛得不得了,也只能忍住偷偷掉淚,避免影響手文的效果,前後花了3天才大功告成。李直英說:『(原音)在文手當中會有流血,然後流血之後,文手師他就會拿木炭在傷口上敷上去,它是一種染色,是一種消炎,過幾天它就消腫了,然後消腫後就退了,那個紋就出現了。』
隨著時代變遷,排灣女性手文文化逐漸消逝,直到2012年屏東來義鄉排灣青年陳文山開始關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展開田野調查並訪問當地文手長輩,才記錄這些美麗印記的故事,並藉由與台博館的合辦展覽,希望傳承及保存排灣手文傳統與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