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劉銘傳生平及故居簡介

大成報/ 2015.09.29 00:00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安徽肥西報導】劉銘傳,合肥西鄉人,字省三,行六,號“大潛山人”。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二十七日丑時。咸豐四年在鄉創辦團練,為團首。率練勇隨清軍助剿太平軍,功敘都司以遊擊補用。同治元年二月募族中子弟及練勇組成銘字營投效淮軍,赴滬平吳,剿撚軍,赴台抗法,所戰立奇勳。銘軍統帥,淮軍之勁旅,曆官由署狼山總鎮,升授直隸提督,督辦陝西軍務,賞頭品頂戴、賞穿黃馬褂、賞戴花翎,獎驃勇巴圖魯勇號、晉封一等男爵、特派總統剿撚前敵各軍。賞加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禦史,福建臺灣巡撫,兼理海關、學政,欽命幫辦海軍事務大臣。特晉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元月12日)卒于六安麻埠劉新圩(今金寨縣響洪甸水庫淹沒區),終年60歲。晉贈太子太保,予諡壯肅,葬合肥西鄉金橋吳大院牆。著有《劉壯肅公奏議》、《盤亭小錄》、《大潛山房詩鈔》傳世。

劉銘傳出生於內憂外患的晚清時代,農民起義撼動封建王朝,外國列強覬覦中國疆土。風雨亂世中,農民出身的劉銘傳,辦團練,入淮軍,金戈鐵馬馳騁沙場,勳高節鉞登壇封疆,殊途入仕,一路飆升,從直隸提督,到首任臺灣巡撫,轟轟烈烈的辦了三年大事:平吳剿撚、抗法保台、建省治台,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先驅,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人物。

劉銘傳故居位於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啟明社區境內,又稱劉老圩,占地約7萬平方米,東面、南面、西面為大別山餘脈大潛山、龍穴山,圩東大門正面為大潛山,四周濠溝引金河水環繞。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劉銘傳在第二次剿撚後回鄉興建。劉銘傳自號“大潛山人”,建成後命名“大潛山房”。為肥西淮軍圩堡群代表性建築,是民居和城市建築的過渡形式,突出防禦功能特色,在中國古建築中具有唯一性。圩內部分建築曾遭火災,後重建。自劉銘傳始,劉氏家人在舊居內共生活了82年,最後一位主人為劉銘傳曾孫劉肅曾,譜名劉學彪,於1950年搬出故居遷往合肥。故居在1950年底,無償移交給華東軍區教導團使用,兩年後交由安徽省軍區管理。2004年,在社會各屆的呼籲下,在合肥市和肥西縣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軍區將劉銘傳舊居交還肥西縣政府。1986年公佈為肥西縣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公佈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居內現存有古建築60餘間,主要有中心建築群、九間廳、子藥房、西更樓、東大門及護門房、南門樓、南更樓、北更樓、盤亭、圍牆(部分)等建築,古建築面積1760㎡。圩子有內外兩道濠溝,西北角大堰中間有讀書島,與子藥房相連有小島等。圩外東北角為遊客接待中心、辦公區和劉銘傳生平展館,占地約20畝,建築面積約1500㎡。

劉老圩於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被國台辦批准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