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訪昊恩:我們從小就聽陳建年的拷貝錄音帶

欣傳媒/ 2015.09.23 00:00
瓦瓦

睽違多年,卑南族創作歌手吳昊恩推出新作《洄游》,邀請葛萊美大師Daniel Ho合作,專輯打破語言及族群界線,收錄台灣原住民古調,以及兩人的創作曲。此外,更特邀請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參與,用他獨特的「紋砌刻畫」創作形式,將聽覺體驗轉化成視覺意象,《洄游》可說是跨越藝術範疇的新鮮嘗試。

從這次的訪談中,聽/看見昊恩對於音樂的堅持,從他小時候的寫歌記憶聊到個人首作的誕生、美國藍調音樂的影響及對於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想像。如何從個人生命經驗之中萃取出創作能量,才能讓抽象的作品更趨於所謂的純真。

首先想知道昊恩自學吉他的經過,遇到那些困難及啟發。

自學吉他喔?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哥哥只有教我四個和弦……。還有教材的不普及,什麼叫網路都不知道了,還在錄音帶的時期。所以我想比較難的部分,是資訊的取得,然後同儕方面也沒有更多可以彼此刺激的東西。

所以昊恩什麼候開始寫歌的呢?學會四個和弦就開始創作了嗎?

什麼時候開始寫歌呀?我有記憶以來,好像是國小三年級,但是沒有留下來。

那時候不是彈吉他嘛?

不是,就自己哼哼唱唱。那時候我在學校樂隊吹口風琴,所以就用簡單的音符將它記起來。

那是第一次,我知道說不出來的話,想用寫歌的方式表達。因為我腳有很嚴重的傷疤,大家都說這叫「蜈蚣」,不要跟你坐在一起,很難想像吧!就是像這樣子有一個很深的傷口,常常會被指指點點,然後也會被排擠。所以我記得第一次寫歌,只是想要告訴大家說,我很難過……我也不希望跟你們不一樣。

所以那首作品已經有文字及旋律了嘛?

有記得文字,旋律記不太得了。

開始學吉他之後,應該是19、20歲那時候開始寫歌。因為我們從小都聽陳建年的拷貝錄音帶,A拷、B拷、C拷的……,本來只有意識到這是健年的歌曲,但是沒有想到這就叫做創作。一直到台北工作後,在木吉他唱歌,這時候就開始很流行寫一些自己的東西。

所以比較有規律一點在寫,大概就是18、19歲以後。

那時候除了聽陳建年以外,還有聽那些音樂呢?

喔,陳建年那個錄音帶是隨身攜帶,想念家聽那個就好。

還有Eric Clapton、周華健、李宗盛……,但聽最多還是Eric Clapton,好不容易到台北,哇,可以看到什麼叫CD,有沒有……,有好多他的東西呀,就聽藍調類的比較多。

所以那時候在部落是怎麼接觸到這些,大家都還是借來去嘛?

沒看過CD,就是錄音帶而已,要不然就是錄電台。

所以James Taylor也有影響到昊恩嘛?

有!是Daniel聽到某一首歌,他說這個grooving的感覺很像James Taylor。而自己最早接觸James Taylor是因為他唱那首〈You've Got a Friend〉,覺得好溫柔的嗓音,然後好清楚的吉他。

所以,一派是藍調那種比較在泥沼裡面的情感;另一派是很清新的民謠,這兩都是我很喜歡的類型。

從《洄游》專輯內頁的昊恩自介,看到這段話「在那個部落盛行美國藍調的年代」,當時大概是怎麼樣的情況?

它其實不只在部落。

吉他手Steve Vai出現在電影《十字街頭》,《小子難纏》主角演的嘛,講一個藍調傳奇的故事,找尋Robert Johnson第29首歌。不知道為什麼,建年跟他的哥哥從台北的朋友那拿到一個錄影帶。哇!大家就為之瘋狂,因為我們沒有這樣子的聲音、音階存在,我們吉他都是刷刷刷刷……。我們沒有想到說有這麼多的情緒跟表現的手法,何況它又是一個電影。

所以哥哥們學了,好奇他們到底在瘋什麼?怎麼彈的東西又好像不一樣,硬著頭皮去問,建年的哥哥就介紹了這部片子,看之前還好好地告訴我一些藍調的背景故事,從他們非洲的部落音樂,然後被非法販售成為黑奴,一些歷史背景,其實跟我們的處境有點像。

所以就對這事情印象特別深,再加上看了那部片。記得片中女主角從倉庫離開以後,男主角就很難過拿起吉他在那邊彈,他之前怎麼彈都是皮毛沒有靈魂,那個老黑就跟他說:藍調就是當一個男人想念女人的心情。

哎呀!那對我們幼小的心靈造成憧憬,彷彿這種藍調的感受對我們來講很輕易地就可以應用,這件事情開始就在我們部落年輕人間就被傳開了。

所以真的是因為《十字街頭》這部電影嘛!

真的,今年Steve Vai要來台灣,我有機會在他前面表演,甚至他有可能會上台一起Jam。Oh my goodness,其實他的作品我沒有很著迷,但是可以告訴他說:你編的電影裡面的曲子,影響我們生命跟音樂很多,代表很多人跟你說謝謝。

並不被傳統原住民概念所侷限的《洄游》

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洄游》這張專輯嗎?融合了許多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特色,跟之前與家家合作的作品有什麼差異。

很有趣,我跟家家合作的專輯《Blue in Love》,之前在角頭發行。當時原住民音樂的氛圍很盛行,表演很容易被看到。從陳建年、紀曉君到郭英男阿公……,有一陣子我們除了全國鄉鎮跑透透之外,也到處在世界表演。

可是,當我覺得這件事情太氾濫的時候,我跟家家就決定來做一個自己喜歡的歌,我們不要被那個時代的原住民概念給框住。中文也是我們從小學的,我們就做了一個中文專輯。

8年之後,我其實也沒料想還有機會再出片,一直到碰到Daniel、碰到金黛,當然背後還有一些過程……。Daniel很尊重每個音樂人,我也很榮幸意見可以被採納。但,我說如果我們有機會合作,你覺得要做什麼樣的音樂?我覺得就回到自己的最本位,因為現在好像對於「族語音樂」這件事情,有漸漸冷靜下來了。

我很高興可以回到自己的本位,然後找一些台灣族群的歌曲。因為我沒有想要把這張專輯做成人類學家專用,沒有想把它做成民族學用,不是你聽這個可以聽到什麼格律、可以聽到這就是排灣族、這就是魯凱族、這就是卑南族的歌……。沒有,這些都是十幾二十年,我生命裡面碰到的一些族群。每首歌不一樣的族群,族群後面有不一樣的朋友,每個朋友好或不好,都有生命交手的經驗。

我很直覺想要跟大家說:這就是我這十幾年聽到很喜歡的音樂,如果你們願意不要那麼在乎語言的部分,純粹去聽聽看器樂跟人聲的合作。我跟Daniel就是用很單純的心,我們並沒有要設計什麼事情,只是他認為說:我覺得我喜歡的我做。然後他就在我不足的地方,替我補強。

二方面也是這張唱片,他們還是有一點計畫性地想要往美國去,對我來講去介紹台灣有不一樣族群的聲音,可以用這麼軟性、這麼溫和的手法。我就不會覺得說:因為我是卑南族就一定要強調自己的族群,我們一律平等在這個島上生存,我真是希望大家藉著音樂,可以稍微稍微理解一下台灣,其實有不一樣的族群,有很多美麗的東西。

所以這張作品並不只是限定在卑南族的音樂嘛。

對,不限定。

那會不會擔心一些嚴肅的學者的想法,這張專輯一下卑南族、一下鄒族之類的……,讓原本傳統的界線被模糊掉嗎?

不擔心。我們最擔心的是這音樂誠不誠實。當然我在唱其他族群歌謠的時候,這些都有考究過,包括他們的發音、原始的唱法,我們都會在表達的時候做到最正確,就是說我並沒有對不起這個族群。

目前也還不錯!這些朋友聽到了也覺得不錯,最起碼我們沒有做錯事情。原則上我沒有做太大的改變,在唱法、詞意上沒有做太大的改變,只是音樂性的提升。

之後會想要做純粹卑南族的音樂專輯嗎?

若這是一個商業行為,我就不會特別用「族群」來考量,這好像就有點私相授受、中飽私囊的感覺,它畢竟背負了一種商業買賣行為。我會考慮的面向就是它所有的音樂性跟正確性,而不是只是為單一族群發聲。

若是這樣子,如果我要做會回到「最根本最根本」,你原本是什麼?沒有配器就是沒有配器。其實我這些年也做很多,我們自己族裡歌曲的記錄,我們也把它做成CD,但是不販售也沒申請任何補助,因為這個東西是原本應該就要被傳遞,無償得來就讓它繼續無償的流傳下去。

《洄游》這張作品從發想至完成,大概花了多少時間製作。

從發想到真的做好,一切的緣分大概從兩三年前開始,真的發想則大概是一年半以前,正式來談這個事情,才進入工作期。Daniel也來過兩次,一起Jam了大半天。

除了古調以外, Daniel也在專輯裡貢獻一些曲子,是他的新作品嗎?

沒有,這是他過去的創作,只是他沒有讓人家唱過。但,他覺得這次好像很有趣,希望我可以試試看。也是很惶恐啊,而且這是用夏威夷他們的族語寫出來的歌,然後Daniel譜曲。唱進去的時候覺得還OK,可能我們都是南島語系,對這樣的發音啊,那種字跟字之間的啊,對我來說沒有真的很困難。

這次合作下來,夏威夷跟台灣原住民的音樂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因為我這次沒有聽到Daniel介紹夏威夷最傳統的曲子,這些可能是現代的創作。但是Daniel有一張專輯特別收入當地婦女演唱的作品,這樣子的一個調式,跟台灣賽夏族的歌很像。所以還是有相似的表達方式。

語言絕對只有一些單字會通,語系可能是在字根或是使用的某些單字是相近,所以被人類學家判定它是同一語系。

這次在Legacy的演出編制,跟專輯有什麼不同呢?

專輯編制裡的鼓手跟貝斯手無法親自到現場,所以會跟Daniel合作過的樂手一起表演。我們盡量想呈現專輯裡相同的感覺,比較不會「販賣不實」。但,畢竟聽CD跟看現場就會不同的溫度,可能會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交流。

我沒有辦法真正的解釋,只能說活生生看到兩個人在上面唱歌,跟我們被永遠留在CD裡面,那種感覺是不同。

還有這次封面合作的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 ,他這種「紋刻」的工法很特別,感覺像版畫但又不是,直接刻上去之後,在上面上色,所以有很多不同的上色技法。此外,它不只有封面,專輯內頁每首歌都對應著一幅畫,他聽著這些歌曲做創作。

所以這些作品都有實體嘛。

是的,我們現場看著他作畫。那時候去拍側拍記錄,我跟Daniel就到他的工作室玩耍唱歌,他就在旁邊按照他的感受去做出來。

所以封面是畫排灣族的陶壺吧。

如果眼睛放遠一點,我會比較認為這是一個地球。我們就在這片海裡相遇的三個人,這球裡面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所以封面裡的人物是你們三個人嘛。

最大支就是我嘛……。所以這次真的蠻特別,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買CD。因為我們在串流上面只能聽到音樂,但這次的封面設計好像是大人的繪本,有故事可以引導你去做視覺上的感受。

2015 吳昊恩 × Daniel Ho 《洄游》新專輯巡迴演唱會 之 游到…【台中場】

時間:2015年9月25日 20:00

地點:Legacy Taichung 傳 音樂展演空間( 台中市西屯區安和路117號)

2015 吳昊恩 × Daniel Ho 《洄游》新專輯巡迴演唱會 之 游到…【台北場】

時間:2015年9月26日 20:00

地點:永豐 Legacy Taipei 傳 音樂展演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一段一號‧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中五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