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閱兵之前,宋楚瑜不只在總統候選人中穩居第二,還硬是把洪秀柱打壓到12%的支持度。不料九三大閱兵後豬羊變色,除了國民黨內部民調還勝洪1%外,幾個民調宋楚瑜都清一色重挫到退居第三。
一開始宋硬是不肯承認因為他在閱兵事件上因應失當,他說這是民調作假,他這說法實在一點也不高明。且舉新台灣國策智庫的調查進一步說明。
根據調查,54.6%的民眾認為中國閱兵對兩岸和平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只有20.8%的民眾則認為是正面影響。
本來宋洪的人都肯定北京的大閱兵,雖然到後來兩人態度都做了修正,但是兩人都已受損,其中又以宋因為派秦金生參加觀禮閱兵,以致於受傷更嚴重。
新台灣7月民調支持度是宋23.6%、洪17.0%兩人合計40.6%,足足是肯定北京九三閱兵的20.8%的一倍,所以兩人支持閱兵等於是合搶20.8%的民眾,而和54.6%民眾不同調,縱使認為北京閱兵台灣不能置之不理,以致於支持連戰前往參加的民眾比20.8%稍多,但也只有29.2%,所以兩人的態度都造成了自己支持度的流失。在9月的新民調中兩人合計只剩16.7%+17.2%=33.9%。
宋楚瑜這一頓重挫,使他「10月民調跨過30%」的豪語不只10月毫無兌現的機會,甚至直到投票時都不可能做到。這也連帶地使民眾對親民黨立委候選人的支持度下滑,即將在2016年到手的國會第三大黨的地位被時代力量取代。本來他如果讓棄洪保宋的效應進一步擴大,明年總統選舉雖然贏不了,不過大有機會成為泛藍新共主,如今這機會已經離他遠去。
儘管這樣,洪秀柱卻沒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因為:
1、宋的支持度雖然猛降,但是幾乎完全沒有轉移到洪身上。以新台灣國策智庫調查為例,兩次民調之間,宋雖然大幅掉了6.9%,但是洪只上升0.2%。以致於呈現膠著狀態,例如兩黨、新台灣、台灣智庫、台灣指標等5個調查雙方落差全在0.3%~2.4%之間,差距非常小。
2、到目前,一則,洪秀柱簡直成了2014年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一旦出招,往往成為笑柄;二則,組織動員持續有氣無力;三則,迄今各項民調,在各項治國能力的評價上,洪秀柱在三人中都敬陪末座,在這情況下,完全找不到洪秀柱的支持度擺脫宋楚瑜而進一步上升的條件。
3、宋楚瑜的支持者游離之後,蔡也只上升0.3%,這些游離的民眾幾乎都變成未表態的民眾,這類民眾增加了6.4%之多。這些人既然寧願游離也不支洪、蔡,合理推論若將來宋做了他們大可認同的事,大部份仍然可能向宋回籠,到時候洪將再度回到小三的地位。
最近有兩分針對民眾會不會在洪宋間棄保而做的有趣調查:
一、首先,台灣指標民調調查比較之後發現,投蔡英文的民眾對洪秀柱最反感,投洪秀柱的民眾對宋楚瑜最反感,至於投宋楚瑜的民眾則對洪秀柱最為反感。
二、其次,台灣智庫調查發現如原先自己支持的總統參選人無法勝選,仍有56.6%受訪者將繼續支持原來的參選人。其中蔡支持者有65.1%仍會繼續支持、洪有77.5%支持者仍會繼續支持、宋則有58.8%支持者會繼續支持。
這兩樣調査都表示洪宋之間的選票要發生大幅的棄保效應,相當困難。從目前宋游離出來的民眾,歸洪、蔡都很少似乎證明了這兩個有趣的調查。宋、洪支持者高度對立,被解釋為兩者群眾已經出現意識理念上的差異,以致於從1990年代到2012年之間盛行的棄保行為已經被揚棄。
現在支持者在三人間轉移的情形的確近乎停滯。但是要說棄保行為已經被揚棄恐怕未必。因為:
1、洪秀柱的支持者固然幾乎都是泛藍民眾;但是宋楚瑜的支持者也大多數是泛藍民眾。而兩人的意識形態至少以原先都認同北京大閱兵來看,重疊度不能說太大。由於有這兩個條件,泛藍民眾才會高度期待兩人能整合,支持度高達62.3%,遙遙領先反對的32.2%。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換柱疑雲—最猶豫的藍黨;最徬徨的藍民眾》)
2、宋洪兩人的支持者之所以高度對立,不只不表示彼此價值觀的對立;相反雙方正是價值觀的高度接近,都站在台獨的對立面,所以他們的民眾強烈要求兩人團結,而彼此對立正是認為對方破壞了團結。只是現在彼此實力勢均力敵,所以主角既不願讓步,支持者也堅決不讓步,然而假如雙方民眾支持度拉開,那麼不但棄保必然發生,而且抗拒棄保的主角將很難不引起多數泛藍的眾怒。
因此,做為長期充滿孤臣孽子心態的深藍,棄保策略必然不可能被放棄,只是在目前這個策略沒有運用的條件而已;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他們潛意識中根本希望運用棄保策略的條件能快一點出現,讓他們早日脫出困境。只是這個條件目前仍然看不出有出現的可能,於是雙方只好一段時間都在15%上下浮沉。浮沉久了,泛藍民眾終將由焦慮而走向失望,這也是目前兩人合起來的支持度愈來愈低,和蔡英文距離愈來愈大的原因。這趨勢看來將持續不變,如果是這樣的話,選後洪秀柱在藍營中將再沒有立足之地;至於宋,和洪比真的步入死亡交叉了嗎?並未必,但宋成為老二是不夠的,如果不能相當幅度超越洪,那麼縱使能保住幾席立委席位,恐怕也是他政治生涯最後的餘光了。宋仍有機會,但是只有那麼一點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