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印尼雙人組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Irwan AHMETT & Tita SALINA) 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 台北國際藝術村 在地創作計畫發表

中央社/ 2015.09.14 00:00
黑與白之間,如何談和解及共生?流動的車站空間及移動的亞洲族群。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0914 11:43:16)第五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將於19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本次雙年展以「造動」(Artist Making Movement)為題,由館內展覽組研究員黃舒屏策畫。「造動」展題的提出,呼應此雙年展每兩年一次對於亞洲當代社會現象與創作趨勢所做的觀察與觀點,反映出近來亞洲面臨全球化政經發展下巨大的社會結構變化,這些變化來得急且快,直接衝擊我們所熟悉的治理機制、安全模式和文化觀點,種種現象顯示亞洲當代文化正處於各種制度的反思和革新中,也在尋找未來可行的秩序與關係,企圖翻轉社會權力配置。在此時代背景之下,本次雙年展「造動」的主旨,探討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藝術的各種實踐方法討論當代生存系統,自我如何介入社會的關係,以藝術的創造性產生與社會制度之間的有機媒介,啟動轉化的可能,並參與亞洲當前生命史的建構。

本次雙年展邀請來自印尼雅加達的藝術雙人組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Irwan AHMETT & Tita SALINA)創作全新計畫,此創作計畫經歷了三個月的社會調查、移工訪談、公共空間的使用、勞工及人權組織的交流和接觸,以多方面研究路徑,來深入了解東南亞移工和在地社會的關係與現存的困境。整體計畫包括以人道關懷的感性觀點,討論合/非法移工離開家鄉、在外工作所遭遇到有關身體/心理上去歸屬的監禁感,這些移工游移在國家法治體制薄弱或無法保障的保護之外,除了喪失法理上的權利歸屬,也失去對於存在現狀的安全歸屬,在亞洲的經濟生產鏈結中,他們是被欲望需求的一群,但卻也是最先被放棄的一群,他們是全球化發展下衍生出來的亞洲新興的國際流民,他們從原來的困頓中移動出來,卻往向了另一處生存的困境中持續掙扎。兩位藝術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本次的創作,接觸了許多在職/在監的移工以及他們在印尼的家人,名為〈灑鹽於海〉(Salting the Sea)的新作品,感性紀錄這些困頓中移工及其家人的故事;海水,將他們帶往尋找生存新境的他處,淚水成為這些現實生活的印記。除了〈灑鹽於海〉,藝術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更將此探討在臺移工處境的計畫延伸到公共論述的介面,近年來在新聞版面上我們所看到的移工議題,包括臺北車站大廳公共空間的使用、逃逸外移工的社會事件、外籍勞工權益、經濟利益等問題,藝術家將在〈同意╱否決╱未定〉的計畫中開啟一個公共論述的空間,這些公共議題所欲挑起的是臺灣在亞洲經濟與文化位置的真實現狀,並重新審視我們如何面對亞洲問題。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邀請印尼藝術雙人組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將於9月13日下午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遊藝廳,結合本次參展計畫現地拍攝與創作發表,舉辦唯一一場的創作發表會。發表會將跳脫以往發表會形式,受邀觀眾與記者,在現場直接參與藝術家有關移工議題所開放的公共論述活動〈同意╱否決╱未定〉,這個活動不僅是一個現場的藝術創作過程、一個行動式的表演活動,它同時也是藝術家所發動的事件、開放論壇,透過公共在場人士的對話,探討在台外籍移工的現象。活動的參與者包括藝術家、策展人、社運人士、外籍移工、政策執行者、學者、學生、媒體記者等等。兩個小時長的活動,所有參與方將針對在台外籍移工的問題,以及其所反映社會結構和機制的缺失發言、對話、提出方案,並公開讓在場觀眾進行商榷及評價。

對話的前景開始於臺北車站那黑白界線分明的大廳,但現實問題卻也來自公共空間與生存論述日益趨向界線模糊且亟待商榷的不確定性,移工們在臺灣的生存空間在哪?臺灣在亞洲所面對的位置和問題是甚麼?藝術在亞洲的流動邊境裡產生甚麼樣的介入角色?國立臺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及藝術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誠摯邀請你,於9月13日下午加入我們的活動討論。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7822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