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臺灣傳統建築的先行者-李乾朗教授專訪

欣傳媒/ 2015.09.11 00:00
放築塾代誌

透過旅行、看古建築、看書,使得我掙脫時代的束縛。像一隻鳥,我有翅膀可以盤旋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全局。

身為臺灣傳統建築研究調查的先行者,這一路走來有甚麼讓你特別記憶深刻的人、事、物嗎

早期我們調查傳統建築的時候,常發現非常好的房子、好的作品,在臺灣的建築史上,都是相當有質地。不管是設計、材料、造型、藝術的表現,都非常好!但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沒有文化資產保存法去保護它,沒有辦法留到今天。以建築物來講,就像是去黃昏市場買菜,比較新鮮的菜早上都已經賣完了,你能挑的只是人家剩下的,實在有點可惜……。關於建築物,有種時不我予的遺憾!

我在卅年前遇到一批很好的木匠,他們教我許多蓋廟及傳統建築的知識,而今天整個臺灣最後一批傳統匠師已漸凋零,如果能活到今天的話,大概都會得到文化部頒的國家文藝獎。臺灣我們知道很重要的匠師,如北港朝天宮的陳應彬,臺北孔廟的王益順……,我出版了二本書《臺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溪底派寺廟建築大師――王益順傳》,就是在記錄這些老匠師,未來更希望能拍成紀錄片。狄更斯說: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人是臺灣文化的一部份,一個民族必定要有故事,即使是荒誕不經的也是故事,有想像力、價值觀在裡面,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還有值得懷念的人,像幾位前輩,如席德進、林衡道、我的老師盧毓駿、漢寶德等,對於他們的辭世,我心中很不捨!

剛開始研究臺灣古建築時,我都不太願意講到「臺灣」兩個字,我的第一本書是1978年,北屋出版社出版的《金門民居建築》,席德進及漢寶德都幫我寫序,書出版以後,不敢太強調地域性。在那個年代政府認為你一天到晚講臺灣,是不是有獨立傾向?當時就是這樣躲躲閃閃,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有點可笑。我們剛開始研究臺灣的文化、建築、藝術,還有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顧忌,現在已經是海闊天空了。

目前古蹟及歷史建築保護風氣已開,你除欣慰外還有甚麼要特別呼籲社會大眾?

古蹟保存如同一塊大餅,政府要把餅做大,吃這個餅的人才夠吃。政府投資在文化、古蹟的預算要多,修古蹟的經費就會比較充裕,才不會捉襟見肘;資金充裕時可以找比較好的高手,高手不會為五斗米折腰,一切都是要有好的價碼才找的到最好的!臺灣最近廿年來大學的古蹟維修系一個個關掉了,為什麼收掉呢?因為餅太小了,學生就算從學校畢業後也沒有工作。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修復,這個餅一定要做大,開源開不了就要節稅,這間公司如果願意整修古蹟,稅金就可繳少一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現在為什麼很多大的公司行號都成立文化基金會,平常辦很多活動,其實是在節稅,對社會也有一些貢獻。臺灣現在有開業的三千個建築師,十分之一沒有接案子,從一個國家來看,就是一個教育的畸形發展。最近審查霧峰林家的彩繪,發包找臺南藝術大學,他們穿著白袍子精密地修復門神,修一小塊大概兩萬元。修一個門神要兩、三百萬;畫一個新的都不用這麼貴。但我們不願意刪這筆預算,這是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他們每天一邊畫、一邊把灰塵洗掉,有點像古代西方教堂的修復法,幾年修一小塊,當成一個科學在弄,這不是普通的油漆師傅能夠完成的長時期工程。

剛結束展覽的世界級大師路康與中國一代大師梁思成,生年相近,過世的年代亦相近,那七○年代東西兩位大師相繼接受賓大布雜傳統建築教育,梁先生在二戰後,做為中國聯合國建築設計顧問及耶魯訪問學者,早先嶄露頭角,康卻到50歲後才有機會接到好案子。康後來發展順遂,梁先生卻深陷文革迫害。你對這二位大師各有甚麼評價?

康的展覽我去看了兩次,梁思成跟他差一期,老師都是Paul Cret,也都相繼在他的事務所工作過,卻從來沒有碰過面。梁思成跟康都是悲劇人物,中國年輕學者有提出一個看法,認為中國現代建築之所以躊躇不前,梁思成要負一些責任,梁思成的老師Paul Cret是法國人,移民到美國賓州大學當教授,但他是非常保守的那一派,梁思成因為拜Paul Cret為師,又去事務所實習幾個月,梁思成待了三個月,康則在他的事務所待三年,設計傾向應該屬保守的古典主義。但之後他做吉林大學女生宿舍的建築,倒是有點包浩斯的感覺!也就是說他沒有被老師所影響!但是中國大陸研究現代建築的學者跟我說,因為梁思成地位高,地位高的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認為中國大陸的近六、七十年來的現代建築發展非常遲緩,梁思成要負責任,但依我來看,就是各司所職。日本的第一代建築師作品是非常保守、對稱的,但如果日本沒有這些,等於一首錄音帶,中間有一段是沒有歌詞的,這歌不能聽,一首歌就如同一個文化的長流,每一段都要有,還有間奏、樂器、唱歌。像是如果臺灣沒有臺灣博物館,可以說是文化沙漠,至於說長得像什麼不重要。梁思成如果從美國回來,設計一大堆像臺博館一樣的房子,我還是很尊敬他,我不會說你怎麼沒有把包浩斯帶進來?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圖書館應該是什麼書都有,然後要借的人,各取所需。中國大陸最大的悲劇是不願意繼承傳統,還要想辦法消滅它;但東歐不一樣,東歐也是共產主義,但他們心像人文主義,不會想消滅歐洲的古傳統。中國人很奇怪,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要把它趕盡殺絕。你可以不喜歡孔孟,不理它就好了,但中國人竟然要把孔廟給燒了。你可以反對,但它的存在你要尊重。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講話的權利!中國人沒有這個雅量。所以世界上共產國家多的是,卻不會有國家把自己祖宗的東西破壞掉,這已經是有點禽獸的行為,這是中國自做主張的誇張做法。

你已屆退休年齡,接下來的規劃有甚麼調整?

我今年六十六歲,去年已經退休了,我沒有擔任過公職,都是政府聘的府外委員、審查委員。退休後只是不能在學校擔任專職老師,只能做兼任老師,但我還是一樣忙,沒有太大的差別。我覺得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五、六個就可以了;而現在的學生鬼混居多,我備課、講課,但他們卻希望最好我這個禮拜請假,學生的心態是你請假最好,這種關係很可笑。我真不曉得以後他們會想做什麼?如果沒有真的學一點,比如說學劍術,不學幾招一下被人家刺死了。社會是一個相當競爭的場域,人吃人的世界,現在的學生大概都想得很單純吧!

對於音樂這個領域,中學時,李雙澤是我的隔壁班同學,在附中寫生會時,常一起去寫生。雖然不同班,但我們關係很要好,後來因為他常把吉他帶到美術教室彈奏,覺得旋律很好就開始跟著學。起初覺得古典音樂格格不入,但這其實是慢慢培養的,先從簡單的流行歌曲開始,聽久了也就會想聽更多有深度的歌,之後聽到有些像七、八個人合聲,人的聲音可以做出像弦樂一樣,一直加碼下去,就聽到了古典音樂,覺得這些更加細膩。

這幾年來我很愉快,那是因為透過旅行,我像個火箭一樣,可以跑到唐朝,看到古代。我去看唐朝建築,我就會想像在唐朝的那一切,這樣對於區區幾十年生命的人來講,我好像可以擺脫這種拘限,像是可以跨越生命的枷鎖,我透過閱讀知道更虛無飄渺、廣闊的世界……

==========

關於放築塾代誌

2015年7月創刊,由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率領編輯團隊,著眼草根性的凝聚力製作建築、生活、人文、特色空間等多元豐富內容。至今已專訪台北市都發局-林洲民 局長、台灣傳統建築的先行者-李乾朗 老師、北科大建築系-王聰榮 系主任,將建築帶入生活,以人道關懷反映出社會現況,核心精神在於創立一本易讀、引發共鳴、具有影響力的建築人文雜誌。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maglist/rmagazine/MAG0010414

更多代誌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archidio?fref=ts

更多建築書訊語及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建築書訊】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article/books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