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驚!吃素20年、生活作息正常 腸癌仍找上她

欣傳媒/ 2015.08.27 00:00
楊晴雯

吃素就不會得腸癌嗎?台灣有一位60歲的林小姐長年學習佛法,長期吃素20年,生活作息正常,以前偶爾會出現腹脹、大便帶血,但不以為意,近日卻發現很想排便卻排不出來,維持2個月,認為只是便秘,在家人催促下才去做檢查,診斷結果竟是罹患大腸直腸癌,更令她驚訝的是,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

大腸直腸癌不只是台灣十大癌症榜首,台灣發生率甚至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每十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為45.1人,打敗韓國45.0人,平均每35.1分鐘多增加一名大腸直腸癌病例,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平均壽命減少13年之多。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甚至可能無任何異狀,導致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已經轉移。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強調,很多人以為,要預防大腸直腸癌,不要吃肉就沒事,或是吃燒烤少蔬果就是高危險群,這些觀念都不完全正確,因為癌症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大腸直腸癌發生原因,還包含環境、遺傳、還有隨機基因突變等因素,有抽菸、喝酒習慣,以及肥胖問題者,罹患機率也高。

根據2012年台灣衛生署台灣民眾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第一次做腸癌診斷的人,發現罹患腸癌第三期占28.2%,第四期占19.6%,換句話說每2個就有1人已是第三、四期患者。陳鴻華說,很多患者即便發現大便出血,都不會與腸癌作聯想,大部分認為可能是痔瘡,因而耽誤治療時間。他強調,預防的不二法門就是定期篩檢,透過早期發現、治療,才能降低腸癌威脅。

如果發現時已是晚期,是否就代表末期?陳鴻華說,其實不必這麼悲觀,隨著藥物發展,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已從單純化療,新增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策略,患者平均存活期已從原本不到半年提升到兩年半。目前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有血管新生抑制劑(基因變異型及野生型皆可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僅野生型患者可使用),兩者效果相當,都有助於延長存活。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並非末期,甚至有治癒可能。陳鴻華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若轉移的病灶範圍不大,能將轉移病灶切除乾淨,有很好的5年存活率。但如果一開始無法手術切除,也不要氣餒,先使用標靶合併化療,可提升治療反應率,更高機率將轉移病灶縮小後再進行手術,也能大幅增加存活機會。以最常見的肝轉移病患為例,國外大規模研究發現,針對肝轉移、且能手術切除的野生型大腸直腸癌病患,在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併用化療後,存活期更有機會可拉長至超過五年以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