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次、長相酷似演出電影「志氣」藝人瑤瑤,黃梓殷從在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就對造山運動很感興趣。
她在博士研究中利用全台85個地震測站,蒐集海浪拍打沿岸的聲波訊號等環境噪訊,分析速度構造,成果不但解決台灣造山運動數十年的爭議,且研究團隊使用的非傳統的「沒有地震」的地震學方法,也將成為其他科學研究的借鏡。
黃梓殷說,以往解釋台灣山脈生成分為「薄皮」和「厚皮」理論,「薄皮理論」認為只有板塊上層變形並參與造山,但「厚皮理論」則認為整個板塊都參與造山,變型也應該是一致的,兩派已爭論10多年。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本垣表示,「薄皮理論」以往在國際上是主流,但其特徵「滑脫面」在台灣踢到鐵板,這個研究可以觀測到台灣山脈變動的肌理,可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以往傳統的研究方法是利用震源傳遞到測站的震波訊號分析,但受限不均勻的地震時空分布,加上無法解析變形狀況,研究團隊改採「不需要地震的震波研究」,只要解析兩個測站的背景躁訊相關函數,就可以得到近似地震的訊號。
黃梓殷說,測站的距離約6至300公里間,採用海浪拍打沿岸的聲波訊號,是因為台灣環海,24小時都有海浪,訊號穩定且覆蓋均勻。
她表示,台灣地層以深9至13公里為界,9至13公里以上地帶參與造山,接近「薄皮理論」,但13至30公里深處的地層也會變形,又近似「厚皮理論」;「薄皮」和「厚皮」的爭論只是觀測不足,僅各能解釋一部分自然現象,但都不能通用,只有結合兩者的物理行為特點,才能正確描述台灣的造山運動。10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