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逃就逃,我未必總是要負責任
時間所餘不多,不必互相蹉跎。該扛的責任要扛,逃,連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該逃的若不逃,則會陷入泥淖,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人生。
我想我額頭上應該有個像哈利波特額上閃電疤痕航的感應器。
佛地魔在做亂的時候,這個疤痕就會隱隱作痛。
我這個感應器一向還滿靈敏的。
***
仔細想來,前半輩子我是個沒有太大志向,只是一個喜歡做點新鮮事,把事情做得讓自己滿意一點,向著光明面走的人。
在環境訓練下,因為不太喜歡一直輸的感覺,變得意志力還算堅強。然而,對我來說,意志力的成長過程,其實是一個逃亡的過程。我的佛地魔是誰呢?是一種「巨大的負面能量」。當這種能量變得讓我頭痛欲裂,我只能靠邊閃。
***
我不到15歲時就一個人到臺北來讀書。身為一個鄉下小孩,這在當時已經是立下大志願,因為那時候的臺北聯招實在不容易考。我大概得考到全校前3名(可能還是第1名),才有機會考上北聯的第一志願。
我原來進初中時的入學成績只是「還好」,而我當時非常非常瘦小,很多人小學4年級就比我高。升初三時我忽然悟到一點:想脫離這個顯然對我的未來來說,沒有太多發展可能的故鄉,把試考好是唯一的方法了。
我的故鄉好山好水,但對於一個青少年而言,恐怕有點無聊。除了我的祖母沉默的身教和一兩位「從台北來的老師」帶來的歡笑聲之外,我看到的人性成長面其實不很多。
城市人老是會說「鄉下比較純樸」,也未必是對的。雖然過了中年後,我的確很喜歡回鄉,但坦白說,那可能是為了田園風光,而非人文風景。也許是因為經濟上据拮和人們活得雞犬之聲相聞,也沒有什麼大事可做,我從小看到許多「茫然的大人」。
我在上一代的喜宴看過親兄弟醉酒後互拍桌子罵三字經的爭吵,我看過葬禮後為了爭奪其實僅剩無幾財產的家人互毆,我看過長輩妯娌婆媳同住屋簷下的互相憎惡。年少的我無聲地看著看著,活在一個巨大的負面能量裡;家裡的笑聲很少,未曾享受過任何節慶歡樂的氣氛,家長們連笑都很少,講話一不順長輩的耳就會掃到「颱風尾」。就算是成績很好,只要家裡氣氛不好,我就會非常倒楣。
我的童年感覺就是「不管我怎樣做,我都一無是處」。這使我後來在教自己小孩時,非常非常小心自己的修為問題。
當時我明白:只有成績非常好,才能逃到台北來,這就是我努力的目標。這是逃亡,如果要美化一點來說的話,是相當正面的逃亡。當環境讓你不舒服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三種聲音吧,一個是:衝吧,一個是:逃吧!
還有另一個聲音:忍耐吧。必須坦承,我的「忍耐吧」的聲音,天生比較欠缺,極少出現。我的原則其實簡單,對於有興趣的事,就衝吧;對於決定權其實不在我的事,就逃吧。
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難。想逃,到底還是因為人的緣故。我的逃亡過程很長很長。大大小小。蹺課算小的。這一點說來很不好意思,我不是好學生;其實本質上我到底也是個好逸惡勞的人。如果老師講課太無聊,或我自認為已經知道了,整個大學四年我所做的壞事就是從後門溜走。應該要感謝臺大老師不愛點名,不然我鐵定畢不了業。
談戀愛談談覺得不對,逃。所以念書時,讓大學同學一直感覺我不斷地換男朋友。我不愛也很難交待理由,因為我自己也不明白是什麼理由。出社會後也延續著某種逃亡,工作悶了,覺得再下去沒什麼遠景了,逃。也不是真的很能適應各形各色的朋友,個性真不合或愛聊八卦者,逃。大概吃過一次飯後,便希望天長地久不要再有時間相處,免得硬要配合我很痛苦,直說我不感興趣則人家情面掛不住。
逃,逃,逃,其實是我的本能。「逃走還是面對?」碰到事情時,常成為我跟自己對話裡頭的第一句話。年輕時候我逃的事情比現在多。
後來漸漸明白,很多事如果逃不了,還是必須面對,而且逃了後面對會更麻煩──像被加重刑期的逃犯的話,那麼,就別逃。該承擔的要承擔,但是,也不能事事承擔吧?有些事,的確事不關己,最好留給當事人解決,不用拿來自己肩膀上放。(話說這世界上多的是承擔不了自己,卻把別人都扛在肩上大小事通管的人吧。)
想逃,不叫消極,不是眼不見為淨,不能把頭埋進沙漠裡;逃走的人,要有出路,不然,那叫做躲,不叫逃。
至今我仍會想逃的,大概剩下下列幾種人物事:
一、事:
真的不想做卻要我做的事。比如跟某些話不投機卻很熱情的人應酬,比如寫應酬文字。
二、物:
不想吃的東西,不想買的東西,拜託你也別再跟我推銷了,我不會被說服的。不投機的話題,還是讓我的耳朵清靜些吧。不欣賞的人物,也別花時間討論了吧。能這麼堅定,也是年紀大的好處。
三、人:
人比較麻煩。我覺得一個人過了中年,若還不會辨識朋友,那也未免太「天然呆」了。每個人應該都有交談得來,或志同道合的朋友;談不來的,請和別人交朋友,不要裝知心。
久混江湖的人都知道,說錯話已經很麻煩,但是對一個錯的人說對話,恐怕會更麻煩。
哪些人是我一定會逃,而也建議想活得好的人逃的,大概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帶著巨大負能量」的人。
一、專門以講別人的事情為樂者。
二、一句話就會讓他想很多的人。
三、老是在抱怨別人的人。
四、一直自憐自艾的人。
五、會在好友背後說他小話的人。這種人很危險,看不得人好,就算你是他至親。
六、強迫要把自己喜好加到別人身上的人。這種語帶威脅的狂熱分子,現代交友網路上還真的不少。
七、講話永遠不明他真意的人。有些人講話只求「沒錯」,開場白好長,好客套,卻毫無真心,說唱都是表面功夫,那,為什麼要浪費別人時間來聽呢?
什麼該扛,什麼該逃,確實是我中年以後比較得心應手的功課。
同樣一句老話:時間所餘不多,不必互相蹉跎。
該扛的責任要扛,逃,連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
該逃的若不逃,則會陷入泥淖,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人生。
逃與不逃之間,靠的還真是對自己的瞭解,和對過往經驗的歸納。越來越明白自己之後,這樣的判斷,就像哈利波特額頭上的閃電疤一樣,天生感應靈敏,是不是「壞東西」,幾分鐘之內立即分曉。
人的經驗值多了,難怪人說,年紀越大,戀愛會越談越短,不合則去嘛。交朋友也是,老朋友歷經各種考驗,知心的就是知心。
當然哈利波特在小說裡是註定要來對付佛地魔的。但我們不必。我們不必拯救霍格華茲。我們也沒神力對抗每一種不公不義。該逃就逃,是人生美好的自由。
本文出自時報文化《從此,不再勉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