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說,從高中台灣史教學開始獨立成冊的「95課綱」到「101課綱」,其間雖然經過政黨輪替,但其內容和教學方式已有一定的穩定性,在社會上也沒有引起過統獨爭議,但教育部卻在2014年初強推課綱修改。其原因或許正如王曉波所言,馬英九本來就主張「終極統一」,他想在已經沒有選舉壓力的任期最後階段推動「中華課綱」,只是回復真心主張而已。
從現實上講,教育部從強推新課綱退讓到「爭議部份不考」已經是根本的挫敗。根據調查,由民進黨執政的12個縣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澎湖縣)決定沿用舊課綱。台北市、新北市、連江縣、金門縣、台東縣、新竹縣、苗栗縣、高雄市採新舊課綱並行。花蓮縣則不確定,完全採用新課綱的只有國民黨執政的南投縣。運動至此,反新課綱的高中生們本可宣稱勝利而光榮退場,畢竟就算再怎麼不滿意,蔡英文明年當選總統後只要一紙公文就可以結束這齣荒謬劇,「中華課綱」最晚從明年九月起便不會再存在。但在一位學生以死諫的方式非得達到完全停用的目的之後,激化的學生運動便成為民進黨必須小心處理的問題。
首先,課綱爭議涉及太過細微的意識型態爭辯。對畢生專研台灣史的學者來說,「明鄭/鄭氏」、「原住民/原住民族」、「荷西治台/荷西入台」等名詞之爭有其重大意義,但對一般人來說卻是無可無不可的同義詞。在台灣經濟萎靡不振、人民對國家未來普遍感到傍徨的時候,為了名詞之爭而持續激烈抗爭,必須慎防大多數人會從同情轉成不耐。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課綱爭議涉及到極為敏感的「親日/反日」情緒。「親日獨派」或許覺得「慰安婦」本來就是自願,也或許覺得日本根本就不是「殖民政府」,但這卻會讓長期關注慰安婦議題的婦女救援基金會、女權運動者和原住民運動者們感到憤怒(例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即表示,課綱將慰安婦加上「被迫」二字是符合實情的;民進黨女性立委何欣純也表示不希望慰安婦議題模糊高中課綱微調的討論),也會讓台灣在國際上處於無法和人對話的窘態。畢竟出了台灣,沒有哪個國家膽敢為「慰安婦自願說」辯護,也沒有哪個國家敢說日本在二戰前的東亞不是一個「殖民帝國」。如果這個話題繼續在媒題上放大而把民進黨推到極端,恐怕會讓這次本來願意支持蔡英文的中間和淺藍選票流失。而這也似乎是洪秀柱目前的戰略。
「親日/反日」的情結一向在統獨之爭中若隱若現。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絕大部份是從八年對日戰爭中鍛造出來的,而台灣在那場戰爭中卻是日本國的一部份,不少人還為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貢獻過力量。無怪乎在來台外省人的眼中,台灣本省人多少都有「漢奸」的嫌疑,而台獨運動也被認為和日本殖民的遺緒有關。但外省人難以理解的是,台灣做為一個中國文化的邊陲地區被割讓給日本,本來就不可能像有幾千年歷史的韓國那樣以整個國家為範圍發展出民族反抗意識,在這一點上,台灣和香港、澳門很像,都只能在新的統治者手下求存。這樣的相互不理解,自然會衍生出外省人對李登輝等人言行的「皇民化」質疑(以郝柏村、張大春、王曉波、郭冠英為代表),也對台灣史教學中「日本到底是在台建設或還是剝削」、「日本到底是外來殖民政府還是本國」等問題產生長期的困擾。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下,年紀稍長的「台派」也就把這些問題的答案視為是否有台灣主體意識之爭,兩邊都把這些問題的答案當成獨或不獨的指標。
然而對三十歲以下的「自然獨派」來說,這些問題未必還有意義。對他們來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天生自然的事實,套句蔡英文的話來說,「台獨已是年輕人的天然成份」,而且我們可以預見兩岸分立的時間越久,年輕人就越獨。對他們來說,自己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的問題完全決定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未必需要和日本曾經統治的歷史扯上什麼關係,「日治時期」、「日據時期」或「日本殖民時代」都一樣,慰安婦是否全屬被迫也無關緊要。「自然獨派」也不需要像老一輩拿受國民黨統治的悲情來正當化自己的立場。他們不必是「二二八」的受難遺族,甚至也可以只聽過「二二八」或「白色恐怖」這些名詞而不明究理。他們甚至幾乎不用台語互相溝通(在「太陽花運動」時,幾乎所有上台的年輕學生都說北京話,這次的反課綱運動也一樣)。而在同時之間,年輕人也不會排斥為了現實經濟的考量到中國去工作。根據《聯合報》的歷次民調,願意到中國發展的20到30歲年輕人已經超過一半,而目前在校生中,願意到中國工作的已高達六成。顯然,「自然獨派」的國家認同和經濟理性是並存的,到中國工作就像老一代到美國工作一樣,只是為了尋求機會。
從大的圖像來看,台灣年輕人的台獨傾向根本不受什麼「親日/反日」大敘事的影響,而完全是兩岸分治現實不斷延長的自然結果。獨派團體經常憂慮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會模糊國家的界線,北京也認為加強經貿往來可以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但實際發展的結果正好相反。國家認同本就是在交往過程中才會體現出來。中國人若沒有經歷過十九世紀與西方人交往的經驗,也不會產生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兩岸交往越頻繁,台灣人就越體會到自己並不是中國人,對台灣的認同度就越高。許多調查顯示到大陸工作的台商並沒有更親中國的趨勢;許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陸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台灣人;就連在大陸成長的台商學校學生,都更常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或者表示自己與沒水準的當地人是不同的。所以過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趨勢是,「兩岸交往越多,界線越明」
所以當統獨雙方都覺得「台灣史教育」是造成今日年輕人偏獨的主要原因,也因而都把教科書當成鬥爭的主戰場時,他們其實都搞錯了原因。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教科書只占年輕人資訊來源極小的一部份,過度想用某一邊的敘事方法來影響他們只會產生反效果。我們已經看到國民黨霸王硬上弓的結果,但民進黨方面也須謹慎以對。民進黨不必為了反對新課綱而落入日本右翼的史觀,非去主張「日本不是殖民政府」或慰安婦「並非強迫」不可。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問題連現在的日本政府都不敢去爭論,即使是偏右的安倍晋三,在歷史問題上也表態不會修改1993年河野洋平首相的「河野談話」(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強徵韓國婦女充當慰安婦表示衷心反省和道歉),民進黨更沒有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必要。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主張會窄化堅持台獨陣營包容性,排除了那些不認同日本右翼史觀的人士加入(外省族群、女權主義者及立場偏左者)。
所以民進黨不必對具體內容有所主張,只需堅持新課綱不合程序,也不符合自「95課綱」、「101課綱」以來藍綠兩黨和史學界所建立的共識即可。新課綱是一個沒有拿到建築執照和使用執照的違章建築,違建的內容根本不必討論,它都必須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