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法9日在國史館舉辦「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議程的最後一天進行專題演講─「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
他表示,中華民國因為抗戰,與當時的盟國並肩作戰,戰後成為世界五強,並在聯合國安理會取得常任理事國席次,由於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是亞洲代表,因此故總統蔣中正十分注重扶助東南亞等英法殖民地獨立運動,可以說中國的抗戰勝利造就了周邊國家的獨立。
張玉法指出,蔣中正作為國父孫中山的繼承者,抗戰為他帶來了實行孫中山提倡亞洲民族平等合作的契機。他說,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就曾給予過胡志明支持,蔣中正在民國34年接見越南國民黨代表時表示,「一定願意幫助越南得到獨立自由」。
張玉法說,長期作為英法在中南半島緩衝國的泰國,二戰時倒向日本,泰國駐美大使發起自由泰人運動,反對政府的親日政策,當自由泰人運動人士於民國32年訪華時,蔣中正就表達希望戰後泰國恢復固有的獨立地位,民國35年,中華民國與泰國簽訂友好條約。
另外,蔣中正也十分注意印度的獨立運動,張玉法表示,民國30年蔣中正表示,中國重獲自由後,第一要務當為協助印度與朝鮮獨立。並於民國31年訪問印度,與甘地、尼赫魯等印度獨立運動領袖會面。當英國逮捕甘地時,蔣請求美國主持正義,讓邱吉爾頗為不悅。
而韓國的獨立,也與中華民國有關。張玉法說,韓國在民國前2年遭日本併吞後,韓國的復國志士於民國7年於海參崴成立臨時政府,並於民國29年將臨時政府遷往重慶,國民政府公開表示支持韓國獨立,並資助經費。不僅如此,蔣中正還在開羅會義中,力主戰後讓韓國獨立
張玉法表示,中華民國作為抗戰中被同盟國重視的國家,對戰後東亞的國際事務能有較合理的安排,在聯合國成立後,中華民國擠身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五強之一,此一責任更重,這是中華民國戰後的另一新局。
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國史館從7日開始,連續3天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戰爭的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3天大會共舉辦22場小型討論會,200多位各國的專家學者與會,總計發表了51篇與抗戰有關的論文及19場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