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全方位認識水 水利海洋工程權威成大黃煌煇教授最新力作《水之禪》

中央社/ 2015.07.09 00:00
全方位認識水 水利海洋工程權威成大黃煌煇教授最新力作《水之禪》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0709 10:53:32)人類生存離不開水,日常生活不能沒有水,經濟發展需要水,不過,為人類帶來生機的水,也有凶神惡煞的一面;水,猶如千面女郎般多樣貌,應該如何面對,才能夠安康保泰?從事水利、海洋工程研究超過40年的成功大學前校長黃煌煇教授,費時2年將畢生研究心血化成淺顯、實用知識,出版《水之禪》一書,文中穿插實例與故事,配圖表輔助說明,一般讀者看得懂,對水專家、學者亦有用,想要全方位認識水、趨吉避凶,水之禪給答案。

一般人對於教授寫專業領域書籍,第一個印象不外是過於學術或專業、看不懂;《水之禪》則大大顛覆大家的想法;黃煌煇教授向來平易近人、幽默,水之禪,讓人感受到他那一貫的風趣,還有如庖丁解牛般深厚的傳道授業解惑功力;該書由成大出版社出版,7月將參加香港舉辦的書展,讓更多人認識這本實用知識兼具的好書。

黃煌煇教授研究水利、海洋工程40年,發表在國內外期利、會議論文超過3、400篇,其中有關非線性波動(波浪調變)演化的研究更受到國際學界重視,1967年迄今全世界發表非線性波動的論文不超過50篇,其中5篇是他自己發表的,刊登在英國皇家期刊、美國流體物理學等一流期刊;但是長期以來不免自我質疑,如此學術性的論文,有多少人懂,對人類、社會真有貢獻嗎?

黃煌煇教授說,2008年起常受邀到各地就「水」議題演講,發現自己認為簡單易懂的「水常識」,一般人是那麼地薄弱,而談水的演講竟能引起聽者的興趣,遂決定寫一本關於水的通識教育書籍,推廣給社會大眾。

黃煌煇教受表示,「科普」大家都知道,但科普仍需有些許知識為背景才讀得懂,通識則是常識,不論有無知識背景者都懂,要將學術專業寫成常識,意味作者已將個人的思維融化成一般知識層級,這個過程很花心思,也因此不到200頁的水之禪,花了2年時間才大功告成。

《水之禪》全書183頁,共計18章,談水的各種面貌如降雨、土石流、河水入海、波浪、潮位、水流、水能量轉換、漩渦、深層海水、污染、海嘯、地下水與地層下陷、水的永續與再利用、永續水環境、水價合理化、供水與經濟、水患治理與國土規劃等等全面性、宏觀性的談水。

地球上的水,97.5%是鹹的,淡水只佔2.5%,簡單來說,人類賴以為生的水,是有限的;但多數人不曾思考過,水是如何形成的,《水之禪》在總論即深入淺出介紹科學界不同的學說與論點,讓讀者了解到水的珍貴,帶出水的重要,希望喚醒大眾警覺水資源的可貴並且體會水的可畏處,珍惜寶貴的水資源。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17歲女學生玩香蕉船落海,漂流21小時後幸運獲救;黃煌煇教授指出,冷靜加運氣才讓女學生得以脫險。

『水流』一章提及,海上遇難必需冷靜,不要無謂浪費體力,應隨浪逐流,等待最要的地點奪力一游上岸或等待救援。台灣黑潮最大速度約每秒2公尺,美國泳將菲爾普斯的泳速每秒2.05公尺,將他丟入台灣黑潮,一樣無法游回岸邊,反而會因力氣用盡而溺水。

夏天戲頗能消暑,遺憾的是每年多會發生池潭戲水溺斃事件;水面下的「漩渦」是關鍵,山區常有瀑布、潭水,清涼美景讓人忍不住躍入,殊不知,瀑布大量水體由上而下直瀉而下,會在水面下形成漩渦,躍入戲水會被漩渦往下拉而溺水,千萬不要輕躍入瀑布水潭深處,在淺水岩邊取水清爽就好了。

河川也容易有漩渦,原因在於河床不平整或兩岸地形不規則變化,海岸邊的碎波帶也會產生大尺度的漩渦,主是由是沿岸流合成的大旋渦,在海邊碎波帶嬉戲時若受碎波衝擊而滑倒,很容易被沿岸流帶走。

海岸邊嬉戲不慎被海水帶離岸邊,離岸愈來愈遠不要緊張,不要強行游泳,最好任其在海上漂浮,雖然看似愈帶愈遠,但數個小時後因近岸流的特性,最後還是會帶將人帶回岸邊,此時就可以透過適當地形上岸自救。

經濟發展需要水,水資源對企業體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為因應工業缺水危機,政府在環境影響評估上都會要求工業區能自尋或自備水源,此乃政府基於水資源公平分配的策略,一旦付之實行,企業廠商勢必利用工程手段,自行開發水源,維持工業穩定。台灣工業用水量龐大,工業界要善用水資源,朝回收再利用技術改善,達到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等方向努力。

黃煌煇教授感嘆的說,人不能沒有水,台灣的水又容易獲得的,大家不認為水的是那麼珍貴與重要,無水可用或遭到水患時才又有人呼籲水的重要,提出各式避災方案,但問題解決後又丟在腦後。台灣今年出現 6、70年來不曾有過的乾旱,現在梅雨解決旱象,不久大家又會忘了缺水的緊張,看天喝水的心態是台灣進步最大的障礙。

黃煌煇教授透露,《水之禪》尚未正式問市前已預定了1千多本,很欣慰台灣有那麼多人想認識水,已擬妥贈書名單,包括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教育部長吳華思華等,希望政府高層、社會意見領袖能帶頭正視水資源,讓水得以永續與再利用,做好台灣的水患治理與國土規劃。

訊息來源:成功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74299.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