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演奏出「道地」的音樂風格V.S學好外語之相關性

欣傳媒/ 2015.07.08 00:00
小紅帽

我們或許曾經聽過:德布西的法式音色、莫札特的奧地利風格,普羅高菲夫的俄式句法等等名詞衍伸為形容詞的有趣評論,不同時期、地區的音樂作品因為背後蘊藏的深厚民俗文化,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特色,聽眾為了在眾多的古典音樂風格中試著釐出一些頭緒來,我們對於不同區域的特定風格往往會加註其「地域性的」的專屬形容詞。

在學習古典音樂的過程中,老師教導我們認識各個不同國家和音樂時期的音樂文化,這些對於地域性甚至是作曲家的「風格」形容詞,讓音樂學子們在演奏時常覺得「似懂非懂」,我們在揣摩這些不同的異國風格有時也會對其抱持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神秘想像。

記得小紅帽在德國第一次參加當地職業樂團的甄選時,由於後台休息室只有一個,所以所有的參加者必須一起在同一個休息室練習等待上台評選,事後,當天一起參加甄選,並且考進最後一輪的台灣前輩告訴我說:「你的莫札特協奏曲太「台灣」了,建議回去好好跟老師討論一下風格的詮釋問題。」當時的我非常錯愕,覺得:「我是台灣人難道音樂聽起來像台灣人錯了嗎?」

與德國的主修小提琴教授討論到類似問題時,他表示:「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講話的語調方式,發聲位置,使用不同的語言時不同的慣用文法會導致每種語言有其獨特的「重音」位置。例如德語與法語相比其發聲位置較低,德語的句尾經常是呈現「上揚式」的收尾。但東歐語言例如匈牙利人講話會習慣與其他歐洲語言大不相同,有些問句聲調不上揚反而下降,例如觀察東歐作曲家巴爾托克的音樂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強烈及短促的結尾重音,此音樂「句法」與當地的語言特性息息相關。」以德國作品為例,對於當地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不成文」音樂句法,對我們來說,ˋ是陌生的,必須得重新特別的去學習。

演奏音樂時會聽到一些評論表示某人演奏的「很道地」,「道地」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理解他們的音樂邏輯,並且成功詮釋出當地人慣用的「音樂句法」。

文字與音樂都是抒發人類情感的一種媒介工具,不同的語言代表者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美感品味,當我們在演奏某一個國家的音樂時,試著先去了解當地的語言無形之中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對於音樂的sense所在。音樂學子該如何臨摹好不同國家的作曲家音樂風格?除了音樂之外,欣賞當地的民俗文化,學習一些當地的「語言」,了解當地慣用的「句法」形式可以更加容易明瞭當地作曲家使用的樂句「語法」,逐漸培養出貼切當地民眾的思考邏輯與審美觀,相信未來在詮釋不同國家的音樂作品風格時會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新體會!

與您分享更多古典音樂新知:欣古典臉書粉絲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