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國民黨也談抗戰勝利?【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5.07.08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昨日是抗戰「勝利」70周年,台灣海峽兩岸的政府(就是國共兩黨)都舉辦了慶祝活動,對抗戰死難的軍民同胞表示哀弔、對最後勝利表示歡慶;對於共產黨來說慶祝抗戰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國民黨來說慶祝抗戰勝利是言不由衷的、也是金溥聰教授說的「國民黨充滿虛驕身段」;對於金溥聰教授的故國-滿州國來說慶祝抗戰勝利更是胡說八道的;所以對漢滿蒙回藏各族人馬來說,一場戰爭各自表述。

從戰爭結束的表象來論國民黨的抗日戰爭是贏得最後勝利了,這是面子的勝利、其實裡子是大敗特敗的,若美國的原子彈再晚丟半年到一年,蔣介石就從重慶再遷都到昆明、說不定跑到國外成立流亡政府了,所以這場「抗戰勝利」是突然發生的,蓋事前毫無戰勝之跡象、重慶市已被日軍炸得體無完膚,蔣介石藏身的黃山每天都有日本飛機來轟炸,事實上自1937年7月7日開戰以來除了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隊和孫立人的部隊打了幾場勝戰外,蔣介石領導的黃埔軍系是一路跑給日軍追的,一路從東海海濱追到崑崙山下,最後躲到天府之國的山洞裡;反觀毛澤東的共軍是積小勝為大勝,抗戰開始的第一場較大型戰役-平型關戰役就是共軍林彪打的,後來也打一場較大型的「百團大戰」都讓日軍對中國人開始刮目相看,尤其平型關戰役大敗日軍後讓日本內閣馬上改變「三月亡華」之戰略。

1937年9月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約四萬人接受軍事委員會統帥部指揮及補給、官餉,全國開始統一抗日作戰,八路軍馬上出延安越過黃河開赴華北戰場與日軍主力部隊迴旋游擊作戰,另有約八千名紅軍留在南方八省改編為「新四軍」也與日軍游擊迴旋給日軍製造不少的小敗仗;從此國軍和共軍已確立後來國共內戰輸贏的大戰圖,蓋國軍一路被日軍追到大西南,共軍卻一直在華北地區和日軍游擊戰,軍隊人數越打越多、土地面積越戰越大;1935年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共軍到達陝北時僅剩八千人(1933年離開瑞金的中央蘇區時約九萬人),1937年9月改編第八路軍時約四萬人,等到戰爭結束時紅軍已發展到130餘萬人、民兵260餘萬人,解放區擁有人口約一億人;那時戰爭期間人民都過得很苦,可是國統區的大都會如重慶、成都、昆明都夜夜笙歌、歌舞昇平,部隊長大都吃空缺、據蔣介石自己說吃空缺之嚴重幾達一倍以上,所以一個師明明補給和官餉一萬人,實際卻只有五千多人,這樣的部隊派去迎戰日軍一個師當然就大敗而逃,因為日軍有一萬人而國軍只有五千多人;加上國民黨孔宋家族和整個政府貪腐非常嚴重,一些有理想性的青年都不到重慶而跑到延安去了,因去重慶可能沒飯吃也可能一天只吃一餐;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和媳婦林徽音(都是國際有名的建築學界學者、清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就是如此而搞成營養不良,一代才女林徽音還因此罹患肺癌,新中國成立不久就英年早逝了;反觀共產黨是吃大鍋飯的,毛澤東、朱德都和大家一起吃大鍋飯,所以青年人跑到延安不會餓死,而且因毛澤東搞農工革命,殺土豪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農名一有豐收還會犒賞紅軍,所以紅軍和民兵就越來越多,最後竟然形成將近四百萬的大部隊。最糟糕的是抗戰結束,由於蔣介石遠在大西南而共軍就盤踞在華北地區,因此很輕而易舉的進入東北接收蘇聯交付的日本關東軍裝備而且以逸待勞的等陳誠的人馬到東北被吃掉,這是後來國共內戰遼瀋戰役國民黨慘敗的原因,接著三大戰役全部大敗,最後國民黨逃亡台灣,偏安海隅。所以抗日戰爭從頭到尾國民黨都是失敗的,反之共產黨則是從頭到尾都是勝利的;共產黨慶祝抗戰勝利是天經地義的,國民黨慶祝抗戰勝利就是往臉上貼金了。

最難堪的是1951年9月8日同盟國在美國舊金山簽訂對日本和約,以終結對日作戰及恢復日本之國際正常地位,因這時中華民國已逃到台灣躲藏,原來在中國對日作戰的戰場已被中國共產黨的新中國開始有效的統治,世界上存在兩個中國政府,到底該由哪個中國政府來代表簽字呢?最後兩個中國都沒簽字,因為共產中國正在朝鮮半島和美國打韓戰,美國也不承認,而美國承認的蔣幫政權又奄奄一息,不知何時要拔管斷氣,若簽了又斷氣了那還有很多後遺症要處裡,乾脆就甭簽了;一個戰勝國卻不能在舊金山和約簽字還算戰勝國嗎?

1952年4月28日台灣的蔣幫政權為了和日本發展貿易、航運及其他教育科學合作就和日本政府在台北簽訂了「中日和約」以終結對日之戰爭狀態,這個合約在1972年9月29日台日斷交時由日本片面廢止,因為這天中國和日本在北京簽訂聯合聲明,由此兩國關係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中日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由此確定中日八年戰爭的戰勝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是無庸置疑了。

國民黨從抗戰到內戰到逃亡台灣幹盡貪汙、舞弊、虛驕,民心向背早已昭彰於世,今還以虛驕身段慶祝抗戰勝利七十週年,要和中共搶抗戰勝利話語權,這也算一則笑話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