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抗戰紀念與台灣認同分歧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5.07.05 00:00
國民黨7月5日舉行大規模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但原本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七七事變紀念特展的得標商,卻因為柯市長質疑「為什麼要慶祝勝利?不要有勝利的感覺!」,最後決定棄標。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痛批柯文哲「以個人意識形態扭曲歷史真相」、「意識形態讓柯不覺得自己站在勝利的一邊,所以只紀念終戰,卻不紀念勝利,選擇跳過七七事件,因為此事對柯沒有意義」。 事實上,類似柯市長的感受,早就表現在名主持人鄭弘儀更直白表達的心聲。他在6月22日《新聞挖挖哇》節目,公開質疑紀念抗戰勝利,表示自己的父親當時是日本海軍,「中國軍隊打的是包括台灣在內的日本,與我爸爸為敵,現在你這些人來到台灣,你要慶祝中國贏了,那你覺得我爸爸的心情怎麼樣?」鄭弘儀進一步說:「我無意去挑動說,台灣這一邊的人不應該高興,我的意思是說,何必紀念呢?」、「我們應該盡量不要去傷害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民內心和感情」。 鄭弘儀發言,立刻引起大陸天涯論壇和微博痛批。7月2日,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甚至以「島內紀念抗戰勝利傳雜音,台灣有人認賊作父」為題,點名批判鄭弘儀「父輩被視為奴才、炮灰,自己卻認日本殖民統治者為父」,還提到「現在許多台灣人只關心日本時尚、溫泉、現代文明,對過去殖民歷史完全無感」、「甚至耗鉅資修繕日本老房子,卻沒有一處抗戰紀念館,這就是台灣的現實」,最後提醒「面對東亞地緣政治的改變,台灣何去何從,必須慎思」。 台灣朝野對中日戰爭的不同理解,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台北市長陳水扁將10月25日「慶祝台灣光復50週年」改為「紀念終戰50週年」,從此將台灣的歷史認同分歧正式浮上檯面。誠如名政論家范疇所說:「中日戰爭還沒結束,但戰場已從中國大陸移到了台灣」,只是改以歷史文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非戰爭形態呈現而已。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郝伯村影射柯文哲「祖父和李登輝一樣都是皇民,228被抓了三天挨打,與皇民思想有關」,連戰在出席「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時,更直呼柯為「青山文哲」,痛批柯是「皇民化官三代,連當『孫子官』都不配」,引起輿論嘩然。柯媽媽當時氣不過,反駁說「是誰把台灣割讓給日本?難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得選擇嗎?」,柯文哲也回應說「我祖父生做日本人,不是他的錯,這要年齡到一個程度,才能了解前總統李登輝所說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在那個日本人統治的時代,我們如何指責?」 當時施明德也憤而在蘋果日報發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指出「戰敗的中國為了自保求和,把台灣出賣給日本。中國的行為,猶如家道中衰的父母把子女賣給他人為奴為娼。如今,高貴的『中國後裔』怎麼可以斥責我們在日本皇民化政策下不起來反抗?要做順民?」施憤怒表示:「競選關頭重新撩起『皇民』、『漢奸』的歷史傷痕,也許是求勝心切,認為藍大於綠,眷村子弟眾多的台北城,可以因此得利,卻不在乎台灣人的心痛。那麼,大家就拭目以待吧!」。結果證明台灣人對大中國思想大反彈,連勝文大輸24萬4051票,創下國民黨在台北市長選舉的空前慘敗記錄。 遺憾的是,儘管去年台北市民對於唯我獨尊的大中國思想已經大聲說不,今年5月下旬,深藍網民卻又開始重貼2011年12月30日一篇來自中國大陸、污衊蔡英文父親是「漢奸!日本走狗!」的不實貼文。1918年生為日本人的蔡潔生,在二次大戰期間,為了躲避日本徵召前往南洋作戰,以維修技工身份前往滿洲國關東州大連工作,當時滿洲國是溥儀執政,與台灣同樣屬於日本勢力範圍,台灣人為了避免戰禍前往滿洲國工作相當普遍。但深藍網民竟然如此繼續扭曲歷史,唯我大中國獨尊,這種狂妄自大只會引起台灣人更多憤怒。 柯市長曾在今年3月10日市政會議上,被問到如何處理台灣光復節70週年活動,當時柯如此回應:「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有共同的現在,歷史歸歷史,我們要走向共同的未來」。柯:「我和倪重華交待過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們要尊重彼此過去有不同的過去,才能走向共同的未來」。 柯市長還提到他和倪重華、姚立明去看「軍中樂園」電影,倪姚兩人「哭得唏哩嘩啦」,倪說「這是他爸爸的故事,看得好感動」。後來柯又和倪去看「KANO」電影,柯看到流眼淚,倪對劇中台灣人都講日文感到奇怪,柯說「台灣人1930年代都是講日文,我小時候都講日文,上小學後才講國語,爸媽在家裡都講日文」。不管是倪姚看「軍中樂園」感動落淚,或是柯看「KANO」感動落淚,都只是直白反映自己所內化體會的過去,讓歷史歸歷史而已。 如今,柯市長願意尊重外省族群的歷史感情,願意延續馬郝兩位前市長的紀念抗戰傳統,繼續編列320萬預算舉辦七七事變紀念展,只是希望不要凸顯「勝利的感覺」、「尊重台灣人的歷史感情」而已,如此卑微的「歷史歸歷史」訴求,卻立刻引來郝龍斌「以個人意識形態扭曲歷史真相」的激烈反彈。兩相對比,到底是誰更意識形態?誰更扭曲歷史真相?相信台灣人心中自有答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