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科博館展「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

大成報/ 2015.07.01 00:00
【大成報/記者曹惟甯/台中報導】跳!往音樂裡面跳進來!Let's do it!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愛爾蘭科學藝廊合作推出「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今(1)日在大坑國小學童的非洲鼓聲中拉開序幕,整合藝術、科學與科技,展出西班牙、日本、義大利等地藝術家以音樂為主題所創作的互動式展示或裝置藝術,引領觀眾用身體感受音樂。為了鼓勵觀眾踴躍參觀,科博館推出百元門票,憑科博館「鼎立三十特展」門票等票根,可享8折優惠!展期自7月1日(三)至12月1日(二),展覽期間更安排知名舞蹈家許芳宜小姐等名人講座,歡迎踴躍參與!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跨國交流,結合音樂、聲音藝術與科學教育的互動展品,發展互動展示和裝置藝術,讓觀眾有機會用自己的身體體驗音樂。站在展品之一英國藝術家所創作的「音波床」邊,就能聽到它的音樂,進去躺在床上,可以感受床墊下的低音喇叭傳送出來的振動,從腳趾頭到腿、穿過您的背、到達肩膀再到頭,好像全身浸泡在一個滿溢聲音的池子裡。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音樂和節奏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他曾經欣賞過一部令人感動的短片:有一個年輕人在肯亞Nairobi街頭看到一群人表演敲鼓和打擊,受到感染,衝回家把自己的鼓找出來,但發現已經破掉,等到千辛萬苦修好後再回到街上,已經是晚上,街上空無一人,此時,他決定自己一個人表演、自得其樂。我們的身體對音樂及節奏的渴望和反應是可以被喚醒的,科博館在暑假第一天推出生物律動特展,就是希望讓大家「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能被喚醒,放下你的矜持,讓音樂和節奏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

展品「聲光艙」遠看像是昆蟲的複眼,當人鑽進聲光艙中,低頻的聲音會透過地板從你的腳底傳送上來,站在裡面不是用耳朵聽聲音,而是將身體當成一個聲音的導體,感覺聲音在你頭部的四周出現,再配合眼前螢幕的畫面,創造出很特別的視聽效果。

「心跳與節拍」是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創作理念是來自每個人都有心跳,心跳就像節拍一樣,雖然單調,但是如果透過手指接觸樂高積木上的金屬裝置,將自己的心跳和預先配置好的音樂結合成樂音傳送出來,也就是將心跳樂音化,是很不一樣的體驗。

來自西班牙的「電子音樂桌」,特別將音符、節律等做成圖形化的小物件,放在有感應器、聲音處理器的圓形桌上,可利用不同的符號工具組合成一段順耳的旋律,讓觀眾嘗試作曲,更可以讓多人集體創作。

展覽也可以看到藝術家用裝置藝術來介紹耳朵聽見聲音的過程,藝術家以黃色小鴨、水壺和吉他代表三塊小聽骨,透過聲音傳達,可以看到三個物件隨著振動並且放大聲音,藝術家以許多電子板和LED燈代表內耳的耳蝸,接收到聲音後,不同頻率的聲音會由不同的燈來顯示,以裝置藝術表現以前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科學現象。

科博館科教組主任劉德祥說:「或許有人覺得藝術家特立獨行,但我認為藝術家是一群社會觀察者,時常觀察社會脈動,並且透過藝術作品表達對科技發展或社會變遷的焦慮與不滿。所以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作品看到他們所關心的問題。而且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也會讓展示更吸引人且更具現代感。此展自英國愛爾蘭都柏林科學藝廊引進臺灣,都柏林科學藝廊雖然才成立三年多,但是很多國際研討會都會提到他們的崛起,因為他們的展覽手法跨領域,整合藝術、科學、科技,展覽中雖有濃濃的科學味,但卻是透過藝術家來表達科學訊息,所以是很特別的展示。」

展覽自臺北移師臺中,科博館為了突顯自然科學的特色,並回應「生物」主題,特別增加脊椎動物聽覺結構的演化、昆蟲的發聲結構、聲音的物理性質和以影像呈現音樂與情緒變化等展示內容,一方面加強民眾科學方面的知識,也更完整呈現音樂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例如聽覺系統的演化是利用鱷魚和豬的頭骨,認識爬行動物的下顎骨如何演化為哺乳動物中耳的聽骨,了解生物聽覺系統的演化過程。另外,海豚的頭骨則是讓大家認識回聲定位。當哺乳類的鯨豚重新回到水中生活,聲音的傳導媒介主要是水而非空氣時,牠們接收聲音的挑戰和陸地上的動物又不一樣了。所以會利用海豚的頭骨說明鯨豚發聲和回聲定位的構造。還有蟋蟀和蟬的放大模型,讓觀眾了解昆蟲發聲的構造。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