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軍抗戰期間遠征緬印 發揮扭轉戰局關鍵力量 

軍聞社/ 2015.06.28 00:00

(軍聞社記者李一豪臺北28日電)對日抗戰期間,我國唯一直接參與的境外作戰,就是派遣遠征軍投入緬印戰場,不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情勢產生影響,更為中華民國掙回不容忽視的國際地位,堪稱我國能在對日抗戰獲得最終勝利的另一重大關鍵。

 民國31年1月,我國受盟軍之託組成遠征軍,首次踏出國境入緬作戰,由羅卓英中將擔任總指揮,並派出第5、6及66軍,下轄38、49及200師等10個師級部隊,共計投入兵力約10萬餘精兵,展開長達3年多的滇緬印作戰。

 國軍入緬作戰過程中,以仁安羌之役與密支那作戰的勝利最具代表性;31年4月16日,英軍遭日軍包圍於緬甸仁安羌,瀕臨全殲之危,英軍不斷求援,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指揮劉放吾團長所屬第113團趕赴馳援,以該團不足千人兵力重創數倍優勢日軍,成功解救英軍7千餘人,以及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百餘人,締造國軍揚威異域的「仁安羌大捷」。

 回顧這一仗,由於獲致具體戰果,令盟軍對中華民國刮目相看,進而使我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英、美二國也相繼廢止對我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開羅宣言」明載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包括東三省、臺灣與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民國34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第8條也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換言之,中華民國遠征軍英勇犧牲解救盟軍,間接促成臺灣、澎湖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意義非常深遠。

 至於民國32年至33年間進行的密支那作戰,則是滇緬印戰場形勢底定的大型會戰,而我國裝甲兵首次發揮關鍵力量、立下戰功的瓦魯班大捷,更是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一仗;33年3月3日,我國駐印戰車第1營,奉命反攻緬北,在惡劣的地形環境下穿越胡康河谷森林,迂迴至日軍後方,並在3月8日突擊位於瓦魯班的日軍第18師司令部,不僅造成日軍700餘人陣亡,並虜獲日軍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以及軍旗、文件與大量軍品物資。

瓦魯班大捷對滇緬印戰場的重要意義,是令日軍在該地區幾無再立足能力,使我國駐印遠征軍得以長驅直入,開啟後來一連串的勝利,也加速戰局扭轉,終致擊潰日軍獲得抗戰全面勝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