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慢性腳踝疼痛 越早消腫恢復會越好

台灣好新聞/ 2015.06.17 00:00
記者黃誌寬/新竹報導

32歲張先生在一次爭奪籃板球的過程中,著地時不甚扭傷腳踝,當下痛到無法走路,腳踝立即腫痛又瘀青。朋友立即幫他冰敷,並到醫院照X光,醫師判讀沒有骨折,建議使用護具固定腳踝及用拐杖走路。他希望腳踝腫痛能趕快好起來,於是又去了國術館做整骨。3個月後,張先生腳踝的腫痛稍稍改善,於是再與朋友相約打籃球;可是打球過程中,一直覺得腳踝不舒服和疼痛,打完球後腳踝又再度腫起來。張先生對於持續腳踝疼痛,而且無法像以前一樣的打球感到很困擾,於是到復健科門診尋求診察。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主任陳文翔表示,像張先生這樣腳踝關節扭傷的病患,要避免後遺症的最重要關鍵,在於受傷後的第一個月,是否有適當的評估與固定。為服務這類患者,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將於七月開始設立「足踝疼痛特別門診」,希望能帶給民眾最好的醫療照顧。特別門診強調整合性的照護,從問診、檢查、評估、治療、衛教採取連貫性的服務。也將提供創新式的治療項目,包含超音波導引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及震波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何宇淳醫師指出,腳踝扭傷當下的處理會影響日後的功能。扭傷當下,處理原則依簡單的口訣PRICE。Protection保護,避免腳踝關節囊及韌帶受傷加重,可使用副木、護具或石膏板固定;Rest休息,停止目前的活動及減少走動,必要走動時要用拐杖;Ice冰敷,在受傷起24-48小時內,間歇使用冰水袋冰敷15-20分鐘;Compression壓迫,使用彈性繃帶向心纏繞以消除腫脹,也有保護固定的功效; Elevation抬高,抬高腳踝以消除腫脹。簡言之,足踝扭傷後,主要治療的原則在於消腫止痛,及避免組織受傷加重。越早消腫,日後的功能恢復將會越好。

慢性腳踝疼痛的原因複雜,陳文翔主任解釋,張先生腳踝疼痛的原因可能包含 1.對受傷程度沒有完整的檢查評估, 2.貿然接受不適當的治療,例如整骨,3. 太早回去做競賽型的運動,4.關節囊及周圍韌帶受傷後導致本體感覺的下降,腳踝反覆扭傷,造成慢性的關節不穩定現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