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用雙手打造創意 台灣興起自造者運動

中央廣播電台/李憶璇 2015.06.08 00:00
揮別大量製造,以自己的雙手將腦內創意做成獨具特色的實際物品,進而銷售、創業,是近年國外逐漸興起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這股旋風現在也吹到台灣。目前最具規模的自造者空間座落於台北一所大學當中,透過空間、設備共享,聚集來自各地懷抱自造夢想的人們。自我創造,可以不用花大錢。

◎揮別大量製造 個人創作更夯

工業革命以後,現代化的設備解決許多製造上的困難,透過機器,同樣一件衣服可以大量製造成上百件,不僅解決人力問題,也降低成本;卻也造成物品失去特色。

近年世界各地興起一陣「自造」風潮,也就是將個人的創意,透過自己的雙手實現,因此人人都可以是「自造者」(Maker)。在炎炎夏日的5月底,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剛舉辦完一場大型活動「第3屆自造者嘉年華會」(Maker Faire Taipei)在偌大的倉庫中,分成機器人、互動裝置、3D成型、手工藝等展區,展示自造者們獨特的手做創意產品,而參觀者也能親自體驗自造的樂趣。

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表示,國外興起的自造者活動,台灣漸跟上腳步,已經出現了幾個大型的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這些空間提供了各式工藝所需的機器設備,也有提供專人教學,讓自造的門檻大幅降低,他說:『(原音)資策會的瞭解,台灣現在大概有10個左右的maker space(自造者空間),那個其實是做2件事,一個是要有設備,做某個東西的工具,比如說車床、3D列印機等簡單工具;另外是有人可以教你使用相關工具,讓你想要做的事情被理想的製造出來。』

◎自造者聚集地 未來產房藏身大學

走進大同大學校園,經過後方一條小路後,可以看見一個像是大型綠色倉庫的建築,這裡就是台北最大規模的自造者空間「未來產房」,佔地約300坪的空間,用玻璃窗隔為一區一區的工作間,有的人正在切割木板,也有人忙著為模型鑽孔。

未來產房共同創辦人楊育修在美國舊金山工作期間,接觸到自造者運動,他看到這些創意的點子最後竟然成功發展為商業模式,回來台灣卻發現各領域之間缺乏互相交流,因此他想要做些事情來改變,就想到在台灣推廣自造者運動。

◎共享設備及師資 創造變簡單

未來產房營運至今才1年的時間,除了讓大同大學工學院的學生免費使用以外,還開設各式金工、木工、電工、3D數位製造、模型等工藝課程,開放給一般民眾參加,楊育修說:『(原音)我們是一個會員制的自造者空間,就像是健身房一樣,你要去運動只要付會費,你就可以進去運動。我們把健身房的概念放到工廠來,所以假設你想要學一個東西、做一個東西,你不用去買很多的設備,花10幾萬、20萬,你只要付會員費,進來所有的機器設備就可使用。』

當可供創造的空間、機器設備及師資等條件都齊備下,每個人嘗試自造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龔仁文認為,在自造者空間共享、設備共享的環境下,過去造價相當昂貴的產品,都可能以更經濟實惠的方式做出來,將來更多人都可能因此受惠,他說:『(原音)以前要做遠端視訊的機器人,一台造價要600萬左右,現在自己做只要2%(的錢)就可以做出來,那很多東西是有錢的人才能做到的,現在透過自造者運動,可以廣泛的運用在弱勢老人的照護上,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越多人「自造」 才有產業化可能

台灣的自造者運動目前仍算早期發展階段,投入的人數還在逐漸成長,不過未來產房另一位創辦人林佑澂相當看好台灣的發展條件。他認為,台灣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鏈,不論是軟體、硬體,甚至是設計人才都具有優勢,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國外的自造者或創作者來台,透過合作,讓台灣自造者吸取更多經驗。

林佑澂:『(原音)其實台灣的資源我覺得是全世界中最適合做maker的,因為我們生產鏈也有、硬體、軟體的、設計的,幾乎我們這些條件都很完整,只是還沒有整合成說可以這樣做。那我們現在就是在做整合,拿去國外給這些人看,希望吸引他們到台灣來,跟台灣的年輕人、創業家一起合作,這樣子我覺得可以感染比較快、學習得比較快,才會看別人怎麼做、別人怎麼創新。』

楊育修說,他們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打底」,要把更多人想要自己創造、甚至是創業的基礎變得更大,因為創新或創業,不能只是口號,也不是透過舉辦比賽就能建構,必須是透過實際推廣。

政府近期建立創新創業生態圈,先後在台北花博成立創新創業園區,舊空軍總部也轉為創新基地,顯示政府關注創新能量;然而,一項活動要成為一種產業,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及產值,政府光提供場地還不夠,也應投入初期發展必要的資源,創造群聚效應,聚集更多想改善生活的創意實踐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